吕洪文,上官地镇头把伙村七组村民,因病致贫。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的脱贫攻坚*策的引领和扶持下,他虽身体虚弱,仍凭借着踏实苦干,挪出“穷”窝,发展设施农业,主动脱贫,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致富之花。
吕洪文在自家的西红柿大棚外,吕洪文目光坚定,言语从容,与墙上“扶贫先扶志和智”的宣传标语相互呼应;棚内,油绿的西红柿秧苗盘旋向上,一如吕洪文一家日渐美好的新生活。
对于吕洪文来说,穷,一直是祖辈相传的痛。仗房沟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靠天吃饭。一家人靠在十几亩的山坡地上耕种谷子、荞麦、玉米、杂粮、杂豆维持生计,由于干旱少雨,最好的年景也只能收入多元。年,噩耗毫无预兆的袭来,他被检查出胃癌,需要做胃切除手术,高昂的手术和药物维持费用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不堪重负,欠下不少外债。由于胃功能缺失,他数次因营养供给不及时而昏厥,种地、养羊、外出打工,什么都干不了,无奈,一家人只能依靠低保度日。疾病和贫困没有击倒这个看似瘦弱的汉子,吕洪文一边寻找致富的方法,一边在心里暗暗发誓,只要还有三寸气在,我就要自己踏实苦干,还清外债,给妻子和儿子更好的生活。
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吕洪文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经常来到家里宣传*策、分析脱贫原因,寻找脱贫路径。吕洪文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每天干劲十足。年,为了彻底挖掉“地势偏远、缺少主导产业,劳力不足”等穷根,该村充分利用三到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协委员捐款,建设了头把伙村设施农业园区,吕洪文成为了异地移民扶贫搬迁中的一员。年12月,吕洪文一家搬迁进了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头把伙村设施农业园区,并分到1亩大棚,挥手告别了居住了几十年的三间土房,同时告别的,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贫苦生活。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地流汗谷满仓。不等、不靠、不要一直是吕洪文的准则,随着扶贫项目落地,真金白银到位,吕洪文浑身是劲,他一边积极参加上官地镇组织的相关培训,了解种什么,怎么种,一边平整土地,准备农资,经过精心准备,年2月,春节还未过完,吕洪文的第一茬伊丽莎白香瓜就种在了大棚内。香瓜成长期间,因为身体不好,别人一天干完的活,吕洪文和妻子就要干两天,老两口起早贪黑,除草、放风、精心呵护着秧苗,第一茬香瓜上市,就净赚了多元,初尝丰收喜悦的吕洪文备受鼓舞,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年两茬,一年能赚近三万元,如果有两个大棚,就能很快还清外债,还能帮孩子在城里买楼房,那样的日子想想都美。”
年下半年,在国家扶贫资金和革命老区促进会资金扶持下,头把伙村自筹了部分资金建设了一批大棚。在村两委及工作队的帮助下,吕洪文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又购置了1个大棚,并在2个大棚全部种植了西红柿新品种汉姆1号和汉姆。拉架子、系棚绳、学技术,尽管忙碌,吕洪文每天精心伺弄他种植的“宝贝”,心里总是美滋滋的。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年年末,他家的2个大棚靠种植西红柿收入5万多元,还清了外债,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脱贫致富。
脱贫后的吕洪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撤销他家的低保和退出贫困户。他说,如今我脱贫了,就不能赖在*和*府的怀里等、靠、要,我相信,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再有一个多月,吕洪文种植的西红柿就要上市了,他期待着能卖个好价格,把剩下的金融扶贫贷款还清,等待他的,必将是累累硕果和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图文:郑文艳
编辑:聂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