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李国萍
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眼下,正是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冷凉蔬菜陆续上市的季节,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新鲜的蔬菜被装上货车,运往各地。
这片繁忙有序的丰收场景,离不开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有力支撑。源头防控、上市检测、质量追溯,让群众的“菜篮子”更安全。
在耗赖山乡耗赖山村的日新蔬菜种植基地和周边农村蔬菜种植散户基地,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随机对地里的马铃薯、豆菜、娃娃菜、南瓜等进行抽样。这项工作,他们每隔几天就要开展一次。
虽然说是随机抽样,可这里的门道还真不少。
“抽取的样品要有代表性,比如在大棚中抽样,每个大棚为一个抽样批次,每个批次内抽样点不少于5点。抽样时,受检单位人员可以陪同抽样,但是不能干扰。而且对抽样的环节和方法都有详细的要求。”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张瑞娥说。
抽取完样品后,要第一时间装入样品袋,并贴好标签,标明基本信息。
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或者破损,运输车辆也要符合样品储存要求。为了保证检测的公正性,目前呼和浩特地区的大多数农畜产品检测均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位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的内蒙古东达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武川县赶回呼和浩特市区,双方履行完严格的交接手续,检测机构专门派出的冷链运输车会把样品接走,保证在2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当样品流转到实验后,检验人员会再次对样品的基本情况进行确认,包括本身状态、是否符合对应的检测方法、是否符合送方的基本描述,确认后才会对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制样、均质、提取、净化、定容等多道手续。
农畜产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农畜产品凭借过硬品质,走向了广阔市场。在这背后,严把农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关”已经成为农畜产品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的共识。
今年上半年,全市抽检猪肉、鸡肉、鸡蛋、各类蔬菜、水产品、饲料等共计批次。畜禽水产品合格率99.05%,蔬菜合格率99.41%。
在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同时,呼和浩特市把质量安全监管与创建名特优新农产品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在地方特色农畜产品上下功夫。
近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添密湾村,位于该村的内蒙古四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打造内蒙古的“南国风情田园综合体”。在种植基地里,不论是市面上常见的香蕉、蜜金橘、百香果、无花果等热带水果,还是罕见的超长桑葚、水果丝瓜、火参果等奇瓜异果,都要经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工作人员的一番“检阅”。他们对这里的水果分别进行详细登记,确认哪些符合名特优新农产品标准、哪些符合特质农品标准。
近年来,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农畜产品正在由注重数量向注重品质转变。目前,呼和浩特市有3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涉及企业85家,有市民熟知的口肯板香瓜、毕克齐李子、和林亚麻籽油、清水河小香米等知名产品。如今,呼和浩特市市民的“菜篮子”不仅拎得更安心,而且拎得更有特色、更有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