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忻州日报发表整沟治理的河曲样本忻州
TUhjnbcbe - 2023/4/3 20:29:00

上世纪80年代初成功探索“户包治理小流域”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并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享誉神州的河曲县,近年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市委“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紧盯增绿和增收两大目标,把整沟治理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相结合,统筹推进,系统治理,走出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以山区沟域为单元,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整沟治理产业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该县首批选定的榆岭洼、田巨峁、张家也3个沟域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目前3条沟域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4.4%、39%、40%,沟域内人均增收分别为元、元、元。

10月9日至10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到忻州市*河流经县偏关、河曲、保德调研。在实地调研河曲整沟治理后对河曲模式给予高度评价:整沟治理通过*策集成、市场取向、改革推动,聚焦增绿增收,治地治水治权,山上搞绿化、沟底搞产业、沟口住百姓,保持水土、绿化生态、增加耕地、培植产业,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农民自治能力,是对以往小流域治理和沟域经济的革命性提升。他嘱咐随行的省领导要在全省加以推广。

骆惠宁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河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为保护中华母亲河作出山西贡献。要坚持改革驱动,因地制宜探索脱贫攻坚新方式,增强整体带动力。

*策集成、投入集合、项目集结、产业集聚,突出以社为基,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河曲整沟治理聚焦生态增绿、空间治理、产业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

整沟治理,既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又是整体治理、立体治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河曲县从地处*河中游*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本县情出发,按照市委整沟治理“四个不等于”的战略定位,制定出台了河曲县整沟治理试点实施方案,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坚持市场取向,农民主体,突出源头治理,实施整村搬迁,破除深度贫困根基;突出系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探索生态建设路径;突出综合治理,深化产权改革,优化乡村振兴机制,大力发展高端有机产业、林下种植产业、林下养殖产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将生态增绿、产业增收、空间治理作为“一盘棋”考虑,瞄准人退、林进、村兴的目标,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统一,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下整沟治理的新路径,成为全市整沟治理的突出样本。

河曲的主要做法是:*策集成,助推整沟治理进程。一是规划定位治理方向,二是*策引导发展产业,三是撬动资本参与治理。投入集合,凝聚整沟治理合力。一是向上争取项目,二是引进主体投入,三是统筹集体投入。项目集结,夯实整沟治理基础。一是坚持绿色打底,二是坚持水地同治,三是坚持基础配套。产业集聚,强化整沟治理支撑。产业发展是整沟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试点沟域的特点、立地条件和规划定位,引导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

河曲县是典型的*土高原地貌,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是*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总面积平方公里,各类沟域面积占到平方公里,纵横沟壑条。

作为河曲县首批示范试点的榆岭洼、田巨峁、张家也三条沟域,以康养休闲型、土地整理型、生态农业型3个类型为定位推行整沟治理,分步实施、重点推进。三条沟域依托自身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开发地理标志产品,改革治理、创新治理、立体治理、整体治理的整沟治理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龙头村带动型。榆岭洼沟域治理,以榆岭洼中心村为龙头,通过修公路、节水工程、盖别墅、建农场、治理沟域、发展有机农业、打造高山地区葡萄酒庄园,成为整沟治理及沟域经济的一个新符号。

特色产业主导型。田巨峁沟域治理,以千亩光伏、新大象养殖场、特色种植和果树为主导产业,山上搞绿化、沟底兴产业、沟口住百姓,成功打造了晋西北地区最大的、占地近万亩的产业带景观,成为整沟治理的名片和品牌。

自然风光引导型。张家也沟域,针对沟壑纵横密布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探索产权改革、生态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路径,全面推进整沟治理,提升了环境和生态旅游品位。

通过全域治理,目前,榆岭洼沟域涉及6个村,治理沟长米、总面积亩;田巨峁沟域涉及4个村,治理沟长米、总面积亩;张家也沟域涉及4个村,治理沟长米、总面积亩。从效益上看,三条沟域预计每年可实现土地租金、参与合作社务工、分红收入等万元以上,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榆岭洼沟域“生态+脱贫+振兴”,高质量规划,统筹整体治理,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

柏油路、新别墅,*土坡上盖大楼;路连山、山连水,山沟沟里栽果树;修大棚、兴产业,有机蔬菜运京城……一幅依托山、水、果、蔬、路、游、绿等生态元素描绘的青山绿水式*土风情图徐徐展开。

这是一份整沟治理的生动答卷。10月17日,记者来到河曲县土沟乡榆岭洼村,视线里的景致与壮观,使人眼前一亮。

榆岭洼村位于河曲县土沟乡东部高山区,海拔米,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天,全村土地余亩,其中耕地0亩,荒山荒沟多亩,全村户籍人口81户人,常住人口60人,主要种植作物是玉米和小杂粮。

榆岭洼沟域包含3沟6村1场。该村依托现有的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周边5个行*村和1个万亩国有林场整合,整体定位为乡村生态旅游康养型,以打造*土高原乡村特色旅游为目标。目前,该村累计投入万元,建成农家别墅、卫生所、敬老院、学校、文化站、图书室、红白理事会等基础设施。新修农田余亩,深井3眼,新建高山滴灌区亩、日光温室大棚亩、养殖大院1.8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实行集中投入、分户管理,观光采摘、统一销售,实现了人均1亩大棚增收元的目标。改造沟域内公路18.6公里,实施浅山区植树造林亩和荒山造林亩。规划建设山西省农家示范省级精品采摘园和绿色农家乐项目,为沟域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榆岭洼整沟治理生态保护产业项目于年8月正式启动。整沟治理坚持“生态保护、涵养水源、增绿增收、持续发展”的原则,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稳步发展。

榆岭洼整沟治理产业项目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为技术支撑,坚持有机生产理念,不断引进顶尖技术人才,深入探索有机种植技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带领广大村民精准脱贫,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打造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和整沟治理生态林地涵养区,全力打造精品现代设施农业园区。

水是万物之源,特别是在高山地区,如何涵养水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榆岭洼整沟治理把涵养水源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是沟域集水工程,防治流失,进行灌溉。在整沟治理过程中,每个平坡都做了挡水墙,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利用聚集雨水对果树进行灌溉。二是修筑蓄水池,聚集雨水。为充分收集雨水,榆岭洼村在修筑进村3公里公路时就进行了整体规划,公路两侧修筑了排水渠,使全部雨水顺坡而下,最终流入蓄水池。村西蓄水池面积3平方米,挡墙高度3米,可蓄水6万方,村南蓄水池可收集雨水3万方,对三条沟果树进行灌溉。三是铺设滴管灌溉系统,节约用水。在三条沟铺设了滴管系统,供水主管道采用镀锌钢管,支管道采用90镀锌钢管,两个蓄水池实现管道连接,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水肥充分均匀利用。

在沟内进行大规模水平旱作梯田整修,经专家论证,既保水保土保肥,又可长久保护生态植被。为实现整沟治理效益化,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在整治完成的土地上种植适应本地区的果树。目前,三条沟分别种植不同品种的果树,西沟种植寒富苹果株,中沟种植玉露香梨株,东沟种植海红果1株,一条梁种植海红果4株。

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利用较平坦土地建设现代化温室大棚69座,占地面积亩,主要种植的作物有有机桃子、有机葡萄、有机蔬菜、有机西瓜香瓜。现已认证有机农产品12个品种。

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农场投资万元建设养殖场和有机肥加工厂,利用动物粪便、秸秆、植物油饼制作加工有机肥,温室大棚又将有机肥用作底肥进行有机瓜果蔬菜种植,真正实现了生态农业、清洁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有机肥加工厂年产有机肥吨。农场大力引进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有工作人员人,其中管理人员5人,技术人员6人,指导专家2人。

按照“生态、有机、高端”原则进行农产品生产,榆岭洼农场按照有机生产标准进行生产,所有产品要经严格的检验和有机认证,方可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其农产品销售主要是高端会员定制模式。每周根据客户家庭情况全程冷链配送农场有机农产品,产品主要包括各种新鲜有机蔬菜、有机瓜果、有机杂粮、有机猪肉、鸡蛋、鸡肉、羊肉及有机果汁等。入会会员可全年无条件到榆岭洼农场参观、采摘、休闲、观光、住宿、餐饮等。同时,入会会员可加入榆岭洼农场农业物联网终端,全程观看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等生产过程,全面了解农场生产信息。

目前,流域内5个村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实施。投资0万元建成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打造高山地区葡萄酒庄园、建造万米绿色休闲健身步道,形成生态康养、生态旅游、高端农家乐的产业发展模式。该流域已成立种植、养殖、造林、水利、运输、电商等14个合作社。通过“以社为基”“租金+股金+薪金”的运营模式,农民通过确权流转,实现人、地、林分离,让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实现每年有固定收益、有旅游盈利分红。

聚焦生态修复、治地治权、同奔小康目标,建光伏、兴产业、发展农业景观带,打造绿水青山,田巨峁、张家也沟域统筹做好林、地、水三篇文章

离开榆岭洼沟,记者又来到田巨峁沟域。田巨峁沟域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是典型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面积1.5万亩,沟长米,共有林地00亩、耕地亩。流域内有田巨峁1个整村搬迁村和阳面、赤泥也、上庄3个行*村,共户人。面对居住分散、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的实际,河曲县以脱贫攻坚带动发展模式、治理模式,坚持增绿兼顾增收、生态结合生计,统筹做好林、地、水三篇文章,推动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赢。

聚焦生态修复,打造绿水青山。整沟治理规划定位是:在完成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配套基础设施,采取“生态+”的模式,引进项目,发展高效农业,打造周边企业“后勤基地”。

聚焦治地治权,摆脱恶水穷山。原田巨峁村总面积亩,村内沟壑纵横,基础设施落后,老龄化逐年加剧,年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施整村搬迁。所有搬迁村民均在县城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都实现了转移就业。旧房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腾退复垦,新增20亩建设用地完成指标交易。通过整村搬迁,村民彻底摆脱了穷乡僻壤的生产生活环境。年按照市委产权制度改革部署,在完成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原田巨峁村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1户69人,共设股。其中成员股占84%,分三类,一类是户籍、土地承包等因素为主的基本股,二类是劳龄因素为主的积累股,三类是为集体做过特殊贡献的特殊贡献股。成立了田巨峁股份经济合作社,沟域内其他3个村均成立了经济合作社。

聚焦同奔小康,开发绿水青山。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布局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林亩流转给四海进通有限公司,幼苗期及挂果期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林下套种红葱亩,经济林产品可加工为绿色饮品;荒山荒沟流转给上榆泉煤矿,实施填沟造地项目;未利用地流转给漳泽电力建设集中地面光伏电站;荒坡流转给养殖专业合作社围栏养羊养鸡;引进荣旺沙种植专业合作社,沟域内种植红辣椒亩,利用20座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与驻地企业签订了万元的农产品供应协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沟域农业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沟域内户人人均增收元。

目前,田巨峁沟域实施完成了曲胡线至沙坪公路12.5公里提质改造工程,新建新大象养殖场至田巨峁1.6公里公路,新建韩河线至新大象养殖场2.8公里公路。完成浅山丘陵区特色项目亩,其中,栽植仁用杏亩、海红亩;实施荒山造林亩。对4个村进行提升绿化。在阳面村、田巨峁村正在复垦土地.39亩,新增耕地面积亩。实施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工程以及经济林配套滴灌工程,总投资.7万元,已完成招投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配套实施阳面提水工程,目前正在设计中。林下套种红葱亩,种植“万糯”糯玉米亩,新建温室大棚20座,发展旱作节水滴灌种植红辣椒亩。

张家也沟域治理也已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已完成造林亩、仁用杏与臭椿间作0亩,完成夏也村到张家也村通道绿化3公里株。在张家也村完成复垦土地25.01亩,新增耕地18.14亩。对韩河线——夏也3.公里、夏也——西山3.15公里通村路进行提质改造,安设防护栏。

一道沟就是一道景,“山会招手、水会唱歌、树会说话”,整沟治理铺就了河曲县山区转型发展的希望之路。

河曲县整沟治理探索与实践的十点启示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落实省委市委“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是市委立足全市脱贫攻坚、农业区域经济、*河流域经济基础与特点提出的崭新概念。

河曲县按照市委整沟治理的战略定位,紧紧抓住“规划是引领、产权是基础、投入是保障、经营是关键、效益是目标”的关键环节,确保增绿与增收共赢,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整沟治理”的河曲模式,把整沟治理纳入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治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事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督办重点,纳入脱贫攻坚和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巡查的工作重点,纳入扶贫专项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范围。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保障整沟治理稳步推进。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这个难题,河曲县在整村易地搬迁上趟出了一条路子,全力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七大难题,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换穷貌”,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在整村易地搬迁和整沟治理两大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河曲县用好用活“两山”理念,采取科学措施,统筹实施生态造林、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整理、撤村搬迁安置等各类带贫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水平增长模式,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扶贫注入新动能,实现普惠民生。

河曲县整沟治理给我们的启示是: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是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乡村振兴的拓展和延伸,是小流域治理的升级版。增绿是目标和基础,增收是保障和支撑。关键是生态产业要出产品。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增绿”与“增收”共赢,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要遵循流域治理规律,以实干促治理,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耦合性,生态、扶贫、振兴的整体性,社会、*府、市场的综合性,自然、社会、经济要素的共轭性。

实施整沟治理,产权治理是基础。抓住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的机遇,开展沟域内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推进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理顺房、地、林、草的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进一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保障治理主体农民的租金收入、股金收入、薪金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要“以社为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的领导下,把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增收致富。对标一沟一业、一沟一品、一沟一项、一沟一策,因沟而异,因沟制宜,因沟施策,全力破解“整体治理”难题,增加群众获得感。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要从空间、生态、土地、产权、乡村等具体环节推进整沟治理,按照“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延伸生态产业链,打造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等优质生态产品。

实施整沟治理,土地问题是根本。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解决土地问题的过程中,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创新土地治理,盘活土地存量,用好土地流量,辅以土地增量,着力破解用地难题。

实施整沟治理,资金投入是支点,市场化运作是关键。要实施好、利用好工商资本下乡,源源不断地为整沟治理注入新动能。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与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企业、合作社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承载、沟域打造”的治理模式。

实施整沟治理项目,要坚持项目化思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步一个脚印,扎实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实施整沟治理,要聚焦脱贫、服务脱贫,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强化产业就业扶持,做好产销劳务对接,让沟内村民搭上整沟治理产业融合发展的顺风车。

实施整沟治理,是巩固脱贫成果、造福山区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强化落实,特别要依法保障企业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使乡村沟域成为投资创业的沃土。

1
查看完整版本: 忻州日报发表整沟治理的河曲样本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