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秋九月,正当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还在生长时,我市广阔的田野里有一大批园艺特产迎来丰收,成为秋日里一道别样风景。
从过去的春种秋收,到现在一年四季收获不断,我市先后培育出一批特色种植区。随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持续推进,各地更加注重融合发展,不断延长的产业化链条,绘就一幅强村富民的“钱”坤图。
今年,我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进一步做大“蔬菜、花卉苗木、瓜果、食用菌、特色经济作物”五大园艺特产主导产业,做强“六带一区”,即长双、长九、长九榆、长德榆、长农、长怀特色农业产业带和长春环城特色农业示范区,做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园艺特色乡镇,推进特色农业向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无害化、产品品牌化、管理组织化方向发展。
德惠市布海镇的香瓜、农安县哈拉海镇的“三辣”、榆树市八号镇的棚膜蔬菜、九台区上河湾镇的林果、双阳区奢岭街道的采摘……无论是引导特色产业集群,还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无不昭示着园艺特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从年产值亿元,到年产值亿元,再到年产值亿元,我市园艺特产业产值稳中有进,划出一条精彩的上扬曲线。
蔬菜产业持续增长,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保持稳定。年,我市园艺特产业播种面积15.6万公顷,产量达到万吨,已成为全市农业生产的又一突出亮点。
时下,在位于农安县小城子乡胡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萝卜基地里,秋日的暖阳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们在这儿种了30多公顷白萝卜,每公顷产量达到6万公斤!”合作社负责人胡忠德笑着说,别看萝卜种得多,但他们不愁销路,头茬走市场,二茬进冷库,精准把握农时,巧打时间差,每公顷萝卜的收益超过10万元。
和胡忠德一样,我市许多农民通过发展园艺特产业搭上了“致富快车”。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把园艺特产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园艺特产业已成为不少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方向。
秋日的暖阳为果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蔬菜产业占主导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拥有4个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蔬菜产业一直在园艺特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相继形成了榆树设施蔬菜、德惠布海瓜菜、农安哈拉海“三辣”、公主岭怀德香葱、双阳绿色有机蔬菜、九台卡伦叶类菜等蔬菜优势区,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呈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是远近闻名的棚膜蔬菜村,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放眼望去,全村7.2万亩的棚膜蔬菜产业带犹如连绵不绝的山脉。“1亩园能顶10亩田,每栋蔬菜大棚的年纯收益在7万元左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沟村实现了棚膜蔬菜产业从“零”开始,到每户1.5栋蔬菜大棚的转变,“蔬菜大棚建起来,规模自然就上去了,现在全村蔬菜的年产量达到6万吨。”北沟村村干部说。
像北沟村这样的蔬菜种植区,我市还有许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持续发展壮大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到年年末,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4万公顷,总产量万吨,生产规模和效益均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水果产业增效益
品种“保鲜”、产量稳定,更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智能温室里,郁郁葱葱的木瓜树上结出果实,片片绿叶下藏着一挂挂香蕉,红彤彤的火龙果让人垂涎欲滴。
这些南方水果怎么会出现在我市的温室里?随着南果北种技术逐渐成熟,部分热带水果已在我市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安家落户”。价格可观、市场俏销、效益凸显……在温室里种植南方水果,已成为我市果农发展园艺特产业的新目标。
“4年前,我们就种出了第一茬热带水果。”智能温室负责人李冰茹颇为骄傲地说,以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为能源,温室温度常年控制在22摄氏度~28摄氏度之间,一年四季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利用“植物冷链唤醒还原技术”高效种植热带水果,果实纯天然、口感好、甜度高,年产量可达0.9万公斤,销售价格在每公斤80元左右。
水果产业效益显著,成了农民的生金“利器”。据了解,我市水果产业以鲜食葡萄和苹果为主,海棠、草莓、苹果梨、杂梨等均保持一定生产面积,呈现规模逐步扩大、品牌特色日渐鲜明的特点。到年年末,我市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公顷,产量达18.5万吨,实现产值10.4亿元。
苗木花卉添光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化对苗木花卉的需求持续增长。以此为契机,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的种植面积发展到公顷,实现产值28.1亿元,形成了九台波泥河、卡伦等北方苗木集散地,产品除供应东北三省外,还远销华北、华东等地。生机勃勃的苗木花卉,让园艺特产业变得色彩斑斓。
来到九台区卡伦湖街道东风村,最吸引人的便是姹紫嫣红的花卉,一栋栋花田犹如铺在沃野上的彩缎。步入村中,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主路两侧,余栋花卉温室鳞次栉比,忙碌的工作人员将一盆盆鲜花装车外运,花农们正与往来的客商侃侃而谈,“咱们村的苗木产业规划好、规模大、名气响,随时来都能一站式选购!”
如此规模的生产基地,是我市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结出的硕果。倾力打造苗木花卉基地,不仅加快了优化种植结构的步伐,更带来了客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产业集聚。如今,我市已成为国内及世界现阶段君子兰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生产基地,以绿园、宽城、公主岭为核心,形成了十几个规模园区,养兰数量达到2亿多株,从业人员10万多人。
不仅如此,我市食用菌、葵花、花生、烤烟等其它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发展到2万公顷以上,并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发展规模。破解销售短板,发展特产品牌,我市通过打造地域公用品牌、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参加各类展会、开展特色农产品推介、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组合拳”,拓展优质园艺特产的知名度和销路。
长春日报融媒体记者/摄影:梁闯
编辑:连涟
主编:于飞
审阅:苑丹
长春*事儿ID:ccrb
长春日报社的“长春*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