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
~
“打工”之所以不叫工作,就是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工作。“打工”随着时代的变迁,演绎了农村人的酸甜苦辣,也孕育了劳动文化。
在“天赋河套”的巴彦淖尔,“打工’这个词,见证了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更彰显了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听祖辈们说,巴彦淖尔原先很荒凉,是当年那些“走西口“”闯关东“的山西和山东等地的外地人,来这里垦荒种地,修渠修路,逐渐发展壮大。发展好的大户们,从内地雇来人帮忙,就是河套最早的“打工“人,长期雇佣的,叫“长工”按日头雇的叫“短工”,领工的叫“头儿”。
解放以后的前些年,户口固定,集体耕作,也就没有了“打工”者。包产到户以后,劳力少的农户和大的养殖户,忙不过来,需要雇人,当地人的传统观念,认为给本地人打工丢人,再穷也不去打工。实在忙不过来,就叫人来帮忙,得给帮忙的人摆好酒好菜招待,还得专人做饭,算下来比雇人花销还大。人们就从当时还比较贫穷的甘肃和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雇人。也有“长工”和“短工”。到年左右,本地有一些人的观念改变了,觉着没事闲着打麻将,喝烧酒,输钱、喝坏了身体不说,还时不时出事,给人打工,一天下来也能挣不少钱。
后来,村子看村子,邻里看邻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团队。而且本地人熟悉农活的操作,又不用解决吃住的问题,谁家有农活,一个电话打给领工,人都不用去,方便又快捷。工资有当时就结的,有大户资金周转不开的,也不用向雇外地的人一样,当时非得给钱,可以秋后结算。慢慢的,外地人来了很难找到活。
现在“打工”不单单是挣钱,而且是一种劳动的文化;一种经济文明的象征;一种生产力提升的表现。比如番茄、向日葵,这些季节性很强,而且质量又要求很严格的农作物,单家独户干,很难达到效果。大家集中力量,忙完一家再忙另一家,即快,又解决了质量要求的时间。
现在,全村人都是打工者,除非特殊原因,就是亲兄弟亲姐妹,干完活也记报酬。久而久之,这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正是这种看似斤斤计较,把劳动的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
“打工”者也不是生活困难,有些生活特别好的,也打工,按他们的话说:农忙的时候,村里基本没有人,跟着打工,有说有笑,一天过得很充实。我见到一个叫刘润润的打工者,五十多岁,儿孙满堂,家里经营着五个香瓜大棚,两台大型收割机,她说就为了跟大伙凑热闹,年轻时劳动惯了,坐下来不舒服。
农闲的时候,村里人会把他们自家养的羊赶到收获完庄稼的田地里放养,美其名曰给自己打工。人们攒着劲在比勤劳比致富,那些“酒*”“*棍”很难见到了。
今天的河套农民,正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
村民赵欢和他的叔叔赵老五在给农田流水渠做进水闸。
她们是公路旁边村子里的农妇,给公路的绿化带清除杂草。要我给她们照个相,看那表情,真是幸福无比。
马新*老人八十多岁了,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去树林里扫树叶,既锻炼了身体,又解决了羊的饲草。
村里的自来水管子坏了,大家想办法修理。
王喜云夫妇,种着六十多亩土地,养着五十多只羊,孩子们都在城里,两口子把日子过得富足和舒心。这是他们在剪羊毛。
脱西葫芦籽
五十多岁的刘喜夫妇,孩子们都在城里工作,生活很富裕,勤劳惯了的他们,也跟着打工。
她们是从县城来油房圪旦村打工的,休息的时候吃自带的干粮。
别看这掏羊粪是个很脏很累的活,可羊粪那真是个宝。地里上上一层羊粪,三年都不用施化肥,村民李楞掏羊粪。
冬天风大,农户的窗户外面都要订一层塑料簿膜,这可是马兰柱的拿手绝活。
冬天也不闲着
刘三棉在自家院里筛选向日葵籽
七十八岁的马伟*老人,开着拖拉机捡西葫芦。
收获后的农作物需要晾晒,拖拉机机手在修场地。
蕃茄的收购很有季节性,需要集中人力采摘。
夏天炎热,大家出工会晚些,村口的树阴下是个聚集的好地方。
太阳快落山了,远处归来的,近处劳作的,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收割向日葵
田间小憩
村民李三楞和刘俊梅夫妇在摊晒西葫芦籽
往车上装向日葵饼
播种向日葵是一个很精细的农活,需要用一种叫“鸭子嘴”的点播器把籽种播到土壤里,后面再抓上沙子,把开口苫上。
春播的场面
王喜云在给蕃茄除草
收工了
他告诉我姓杨,和妻子揽下二十亩向日葵收割的活,他一早就出来了,妻子收拾家务会稍晚一些出来。
农民每年家家户户都会喂一两口大肥猪,之前都是叫上一群人宰杀,因为不是专业的,费工费时,还弄得不干净。现在有专人,而且还用上了机械。
分选机在筛选向日葵籽
徐峰老夫妻俩在脱玉米
大雾的天气,闲不下来的农人,又出来平地。
天气正在下霜雾,村民任莲莲已出来放羊了。
春天,种向日葵的时候,需要用沙子苫苗,早早的就得把沙拉到地里。
这是从另一个乡来这里打工的团队,为了尽快把揽下来的下雨后,泥土结块盖了的玉米苗放出来,傍晚了,还没有收工。
村民李楞家的金叶榆树苗要出售了,打工者正在检查。
七十七岁的退休小学校长鲁凤仁,不愿在城里呆着,回家乡后沙圪卜村养羊。
刘三挨老人今年六十九岁了,孩子们不让他下地劳动,可他闲不住,按他的话说就是,当了一辈子农民,和土地亲切,干点农活舒服,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
春天,赵石嫂子在给葫芦幼苗除苗。
油房圪旦村的刘三罗老人在挖地
出工啦
王飞,大学毕业以后,在城里工作了几年,后来回乡创业,除了耕种土地,还经营着流动餐饮车,给村民们上门办理宴请。成了方圆左右的能人。
村民贾瑞亮开车拉运脱粒后的向日葵饼
密瓜后期管理很重要,得给喷一些叶面肥。
秋天的田野上,向日葵联合收割机在工作。
李三乃夫妇收工回来
作者简介:
李翠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巴彦淖尔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套摄影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旅游摄影家协会
一份展示内蒙古旅游摄影成果的在线读物
neimenggulvyou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