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
日晒豆因为後处理时乾燥时间比较长,导致其物理结构比较松,烘焙时水分离开豆体会比较容易,其梅纳反应期的水活性相较於水洗豆低,因此褐化着色比较浅
根据上述的认知
烘焙日晒豆与烘焙水洗豆,是否应该采用不同的风火控制与不同的节奏,以便让生豆的有机质充分发展它的风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应该如何落实到你的烘豆设备上?
思考这个问题时,除了水份蒸散容易度的差异外,豆子的导热以及豆子密度对热能的需求是否也应当纳入考量?热风的角色呢?
最重要的是你想烘出怎样的豆子,然後去反推如何烘制某批生豆。
如果有可以量测生豆含水量及密度的仪器来辅助,当然有助於我们思考,如果没有,豆商提供的资讯就变得有点重要。如果连豆商的资讯都会失真,那就只能一试再试,事倍功半地累积自己的经验值。
烘焙过程中的脱水离不开热传导,它直接影响水份汽化以及有机质化学反应的速率,然而现今,不论烘焙机是直火、半热风、热风,热风都已成了烘焙过程中热传导的最主要关键,因此,唯有确切了解热风对咖啡豆温度的影响,才能真正掌握解码的金钥,进而加以善用。
火力调控是由大到小的情况下时,转*之前的脱水阶段是以滚桶的传导热为主,降火之後的阶段才是热风的对流热发挥区间。我的推想是,初期的大火,会造成滚桶壁的温度远高过入风温度,入豆初期,烘焙环境与豆子最大的温差来自於滚桶,而温差大导热效率就高,因此这个阶段如何善用滚桶的传导热就成了主要课题,
豆表和豆心在低温热风与高温热风下温差情况,若以度作为转*进入梅纳反应阶段的参考温度,可以发现度热风作用的这条曲线,当豆表度时豆心只有90度,豆心度时豆表已度,其时间差距约35秒;而度热风作用的这条曲线,当豆表度时豆心只有70度,豆心度时豆表已度,时间差距约20秒;上述这个温度的差距代表的就是豆表到豆心的温差梯度,这个差距只有在豆表温度接近风温时才会拉近。
水洗处理与日晒处理的豆子该如何烘焙?
读过田口护书的人,大概都知道A、B、C、D豆是什麽意思,那是田口护发展出来的系统咖啡学,约略将生豆分为四大类,用来区分生豆的含水率及密度,其中D型豆的含水率和密度都是最高,依系统咖啡学只适合中深焙,若硬要浅焙,豆芯会烘不透,留下不好的味道。
中美洲的SHB就是典型的D型豆,豆身厚,密度又高,水洗豆的含水率通常超过11%,以个人经验,不论是波旁、卡杜拉,一爆密的浅焙,真的会夹杂一些不喜欢的味道,有些人说是人蔘味、花生味、乾草味,比它经典的玫瑰花香、太妃糖香、香瓜甜香等还要突显,烘深一点,核果香、牛奶可可甜香多了,但花香少了甚至没了,底韵甜感不错,但若控制不精准,就会带点焦香甚至烟味而且有一点中焙的苦味。
举个例子:
举个例子,烘焙耶加雪菲水洗科契尔G1
这次使用杨家飞马N烘焙机(最大烘焙量g),每次的入豆重量在g,入豆温度在度,滚筒转速为60转。使用的烘焙手法是前段大火脱水,初始风门50%,随着烘焙的进行火力逐渐减小,风门逐渐开大,在一爆开始时风门全开。
曲线:
转*点:.4度5分15秒
一爆点:.5度8分49秒
下豆点:.7度10分24秒
杯测时,风味描述中的花果香气,比较明显的反而是焦糖化反应产生的茉莉花、青柠檬、蔗糖、略有青草味道,坚果皮
烘焙耶加雪菲日晒G1
这锅是一个浅度(肉桂烘焙)的曲线回温和转*点与第一锅基本一致,日晒豆在烘焙时其水份脱离速度比较快的现象,会发现日晒耶加,脱水比水洗快,这样日晒豆吸热也需要热量,控火的逻辑和水洗豆有一些不同,都是中火开始、转白时调大火、转褐时调小火,风力原则上都是越调越小,一爆开始调大风门。风味都发展完全,没有草腥味,一点点的苦後回甜,风味的层次好太多了,甜感也好很多。
曲线回温和转*点与第一锅基本一致。
转*点:度5‘17’‘分钟
一爆点:度9分29秒
下豆点:.6度10分20秒
杯测的表现为,花香柑橘*柠檬焦糖坚果核果
日常烘焙
想学咖啡烘焙?了解烘焙曲线的三个关键因素
咖啡烘焙
焦糖化与梅纳反应,咖啡中的焦糖风味又是怎么回事?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全部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