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义井乡是远近闻名的香瓜大乡,产品俏销京津冀地区,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该乡一直希望把香瓜产业做大做强,但由于受制于浇地难、水价贵等因素,种植规模很难有大的突破。今年春季,义井乡党委、政府以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困,出重拳全面规范水价,使上万村民受益。仅春汇地一项,全乡农民就节省开支80多万元。全乡河灌区汇地面积由3万亩增加到4万亩,新增香瓜种植面积亩。
为了让“大讨论”在乡村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应县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战略,围绕补短强弱,要求进村入户的干部认认真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为农民解决一批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针对农业反映卖菜难的问题,应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农产品对外推介力度,3月20-22日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行了“应县蔬菜暨名特优产品推介会”,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西红柿和豆角类蔬菜战略合作协议,仅此两项可为应县菜农增加收入万元。这也标志着应县蔬菜和名特优产品正式走进北京市场。
应县下社镇党委政府以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设施农业园区为抓手,凝聚干群共识,通过“顶层设计”,确立集中规划发展温室大棚产业园的思路,规划园区面积2.6万亩。同时,他们主动改变传统思维,变“指挥棒”为“服务器”,不单注重鼓励引导,更注重把服务重心下沉到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资金上帮、技术上扶、市场上推。面对资金不足问题,由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共帮助建棚农户争取小额贷款万元;为促进新技术、新物质推广应用,初期试验支出全部由镇政府“买单”。今年为激励54个扶贫大棚种植有机蔬菜,镇政府从启高科技有限公司赊购生物有机肥吨,每棚3吨,无偿发放给大棚种植户;为拓宽大棚蔬菜销路,镇政府组织专门营销队伍,分赴北京、天津等高端市场,进行产销对接和宣传促销。为加快人才和技术的引进,该镇与河北阜平香菇种植基地取得合作共识,由镇政府投资改建6个移动大棚,供阜平经营商在石庄村试验香菇种植。保守估计,每棚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目前,下社镇不仅本地农民踊跃到园区发展大棚生产,周边乡镇、外县外省的经营大户也不断涌入园区,形成了内外开花的势头。仅开春,新建成移动大棚就达个,今年秋即将开工的有个。
而应县设施农业也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全县春季新增设施农业面积亩;落实瓜菜、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29万亩,粮草皆用型玉米5.8万亩。全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丰开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