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祛湿不当反伤身这些误区要留心络穴养生
TUhjnbcbe - 2024/12/13 18:51:00

湿气,或者说湿邪/痰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中医概念之一。提起这个,我想每个人都能说出点东西来。

经过这几年各种专家和健康养生媒体的科普,我相信各位或多或少树立了一种养生的观念:万恶湿为首。大肚腩赖它,睡不醒赖它,脂肪粒赖它,消化不好赖它,便秘便溏赖它,妇科炎症赖它,搞不上对象赖它,孩子考不上大学也可能赖它……

总之,大家一提到「湿」这个东西,脸色铁定会变得不太好看,就想着像送瘟神一样把这个东西从身体里赶出去。

于是,随便搜一搜,各式各样祛湿的招数俯拾皆是,看上去像是给很多人养生迷途的照亮了新的方向。

而在全民「祛湿」的大潮下,由于思路错误或者方法不当,导致被食物、药物、疗法反伤自身的例子也是一个接一个的蹦出来。

搜遍了整个网络,我发现那些被大家疯转、被各种自媒体瞎抄的资料,基本都是一味地鼓动大家祛湿、除湿、排毒,简单粗暴却没有章法,缺少的是对各种方法的利弊和适用情况客观、冷静的辨析。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这个阵营里扎,我觉得此时此刻,浇几盆凉水是非常有必要的。

红豆薏米水=万能祛湿方?

相信忙着做祛湿功课的大家,没有谁是不抱这个大腿的吧。

组方里的红豆,并不是我们平时用来做甜品或者揣豆馅儿的那种大大的圆圆的品种,而是瘦瘦小小长长的赤小豆。

赤小豆

多部中药学著作认为,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肿,对于水湿内停的诸多病症都有良好的效果。李时珍称其「行津液,利小便」,说白了就是身体里的津液如果运行不畅,或者是有「坏水」堆积,只要在赤小豆的适用范围里,都能让这些问题顺着小便走掉。

薏苡仁(薏米)

而薏米,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不论在日常的饮食,还是调理之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中医认为,薏米味甘、淡,性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同样的,薏米对于因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或者是因脾虚湿盛导致的腹胀、小便不利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正是从众多的资料里看到了上述的功效,加上这两样又是食药两用的东西,不像那些「正经」的药材让人觉得需要医生开方才能放心服用,因此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追求最终可能达到的、那个在书面上让你心动的效果,却忘记了在「适合」「适量」「适度」这些问题上多转转脑子。

这里我要问一句:有没有人在喝了红豆薏米水一段时间后,觉得皮肤发紧、容易爆皮,嗓子不舒服、总是觉得干,或者便秘、拉肚子、痛经的?

实际上,在《本草害利》这部著作中,对这两者的反面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赤小豆:「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病已即去,勿过剂也。」

薏苡仁:「此除湿燥脾之药,凡病患大便燥结,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妊妇禁用。」

通俗来说,赤小豆虽然可以将身体里停留的水湿通过增加排尿量痛痛快快地排出去,但它同时也会扰动身体里宝贵的津液,造成白白的流失。使用过度,或者是本身有易渴、心烦、失眠、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秘结、五心烦热等阴虚的情况,赤小豆无异于一味毒药。

对于薏米来说,道理也是这样。

此外,生薏米性质偏凉,如果本身脾胃就虚寒,消磨掉了本来就不多的阳气,影响阳气对湿邪的气化蒸腾过程,反而会使湿邪在体内积聚得更加无法无天。而孕妇如果使用了薏米,还可能会引发早产。就算现在提倡使用薏米的时候要炒一炒,也没法把薏米本身耗伤津液的燥性抹掉。

所以,就算红豆薏米水再怎么被吹上天,看上去再怎么人畜无害,如果脱离了「适合」「适量」「适度」的原则,对你来说就可能成为给身体添乱的祸害。

那些又想祛湿排毒,又想让自己皮肤水润有致的美容达人们,看到这里不知有没有醒过来一点呢?

盲目排汗祛湿有多伤身?

说实话,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还欣慰了一下,觉得可能会给大家一点客观的提醒,应该点个赞。但是看到划线的这句,我又不厚道地开始冷笑。

当下流行的祛湿大法,除了红豆薏米水外,可能很多人会依靠运动、汗蒸的方式来进行。想想看,痛痛快快出个透汗,浑身湿漉漉的,好像讨厌的湿气也能跑掉不少,毕竟都是水嘛。

适当的出汗,的确可以起到祛除湿邪的作用,毕竟这也是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饮食精美又多样,不少人从事的都是脑力劳动,几乎没什么体力活可以做,同时好多人又喜欢懒着不动玩手机看电脑,一天都不带出门动动,还爱大量吃水果、大量喝冷饮、大量吃各种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和补品。

这种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量、给脾胃代谢增加负担不说,阳气也不能好好地生发出来、温煦全身,就特别容易招引痰湿内聚。

因此通过运动的方式,适当出出汗在当下的情况来讲,还是很有必要的。

不知道哪位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强度运动排湿,或者是频繁汗蒸之后,自己出现了乏力、口干、皮肤干燥、心悸心慌等等其他的问题,或者比起以前更容易感冒,更不扛冻。

在中医的观点里,汗液并不是简简单单由水、氯化钠、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构成的液状代谢产物。《素问·评热病论》说:「汗者精气也」。说白了,汗液的产生,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加工产生的营养精华,是人体津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别论》说过:「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出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充足的津液作为物质基础,还需要阳气温煦、蒸腾、推动,来使津液透出体表成为汗液。

在《素问·宣明五气论》又有「五脏化液,心为汗」的记载,《景岳全书》也认为「汗由血液,本乎阴也」。虽然我们都知道心主血脉,但汗和血产生是同根同源的,足以体现汗液的珍贵。

而在过度排汗祛湿之后出现的种种不适感,实际上就是开泄过度,最终伤精耗气的结果。

出汗是一个需要身体阴阳充足,然后相互配合的生理过程。物极必反,一味依靠这种方式来祛湿只会导致阴阳俱损。

眼下已入秋,更应当让自己呈现一种平和、沉静、收敛的状态。如需运动,应当选择一些和缓的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等,既能促进气血运行,又可以保留精气,使自己来年开春之后生机勃勃。

祛湿最靠谱的方法是什么?

只要是做过祛湿这个功课,大概都知道,湿邪内聚的源头在于脾胃。运化出现了问题,自然就外邪难挡,内邪丛生了。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

——《诸病源候论》

在我的主张里,「管住嘴」「不乱来」「适当动」就是祛湿最靠谱的方法。

管住嘴

「管住嘴」当然就是从饮食的角度入手了,学会忌口,对生冷瓜果、肥甘厚腻这些食物,包括喝水都要格外留心。

生冷瓜果、肥甘厚味各自包含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参照下面的注解体会一下吧。

生:未烹饪而熟的食物,比如说鱼生、凉拌菜等。此类食物本身温度偏低,进入消化道后容易抑制脾胃功能,而且消化它们需要耗费脾胃更多的精气。

冷:一方面指入口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比如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西瓜、可乐什么的;另一方面指中医角度性质偏寒凉的东西,比如香蕉、火龙果、西瓜、猕猴桃、苦瓜等。

瓜:指冬瓜、苦瓜、黄瓜、香瓜、哈密瓜、西瓜、葫芦、木瓜等。瓜类大多性偏寒凉,过多食用于脾胃无益。且这些瓜类汁水丰盈,天热口渴时适量食用可为身体快速补充水分,但天气转凉或是身体并不感觉干渴时乱吃,这些水分无法被身体好好利用,又不能有效排出,便会形成痰湿。

果:指各种果类,比如苹果、圣女果、梨、杨桃、猕猴桃、火龙果……大部分水果在不能分辨寒热的情况下,除了口干舌燥的时候适量食用,平常都应该少吃。水果特别不要在早上吃,脾胃刚唤醒的时候就用瓜果把功能抑制了。

肥:油腻的食物,比如大肘子、大肥肉、皮冻这类,以及海参、鲍鱼、鱼胶这种蛋白质含量极高的食物。此类食物难以消化,若留于脾胃之中,极易变为痰湿。

甘:指甜食,各种点心、糖果、饮料之类的。摄入糖分过多,肢体运动又不够充足,消耗不了那么多,就变成了半代谢产物乳酸积累在身上,同样可以算作是湿邪。凡是你觉得身体发酸、困重的地方大多是有湿。

厚味,就是过重的口味(太咸、太甜、太辣……),包括日常饮食里放了太多味精、鸡精以及其他增香增味的调料,比如卤鸭脖子、麻辣小龙虾、水煮鱼、四川火锅什么的。口味过重,容易导致五脏失衡,且耗伤脾胃精气,造成痰湿更易积聚。

有人可能会说,把生冷瓜果、肥甘厚味这些东西都忌掉,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啊?呃,我只能说,人生的乐趣可并不是仅仅聚集在吃上,而且,忌口的意思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分情况吃、有节制地吃、心里有点分寸地吃。

比如一到秋天,气候开始干燥,大家都会选择多吃水果、多喝水,或者炖个什么滋补汤来补充胶原蛋白。但是对于脾胃虚弱或者中焦有寒的人来说,这个「多」更像是一种噩耗。

这个语境下的「补水」,并不像给汽车加油一样,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在成人体内所占比重为70%。而在中医眼里,这个水,对应的概念应该是我们熟知的体液,或者叫津液、阴液。虽然从化学分析的角度来看,成分都是H2O,但从我们所饮的水,或者所吃的各种「补水」的食物,到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水」,中间需要脏腑和经络参与转化,需要人体精气提供物质动力,方可实现。

如果加进去的这些东西,身体接受不了,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一种情况,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这些东西会被代谢成尿液和粪便,通过增加排便的方式赶出体外,穿肠而过,只有很小部分的营养被身体吸收。

另一种情况,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这些东西既没有办法被有效代谢,也不能及时排出,大量滞留体内,导致湿邪内聚,而且是痰湿。

所以说,祛湿的一个要点就是避免给脾胃增加更多的代谢负担,平时的常食应该清淡适口、容易消化,没有什么玄机。

我在跟诊的时候,老师经常对病人叮嘱「节食如补」,体湿确实和脾胃的虚弱有着很大关系,但你在采取正面干预的行动前,不如先把那些造成问题的源头、习惯卡住。

有人会问我吃些什么东西比较好,我在这里推荐几样食材:芡实、白扁豆、莲子肉、粳米、砂仁、山药。如果平时没什么工夫自己DIY的话,活法儿商城里的芡实莲子粉是比较适合大家的:

不乱来

「不乱来」是非常值得强调的一点。在前面我已经举了两个具体的实例来让大家感受「乱来」给身体带来的无穷祸患,这是在应对措施上的,而我们生活中还有不少给自己「加湿」的习惯:

露脐露背露腿露脚踝洗头、洗澡、淋雨后没有及时擦干自己身体夏天贪凉过头,总吹空调风扇,不想出汗爱生闷气,情绪压抑总爱想些有的没的

湿邪就像电脑里的垃圾一样,要想让它少一些,时时清理固然关键,但务必要做到的一点,当然是尽量避免各种让垃圾产生的可能。不然就算清扫得再勤,也还是看不到什么有效的改变。

前三点是从生活习惯上给大家做参考的,属于外在的层面;而最后两点是为了确保身体流通运行的渠道通畅,也避免无形的垃圾积聚成有形的痰湿,毕竟各种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身体气机运行不畅,比如肝气郁结(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脾胃的运化功能)、脾气郁滞,影响水湿的运转过程,这属于内在的层面。

如果以上这几枪你都中了,在这里真心推荐你开始泡泡脚,在泡脚水里加点料,效果更佳:

适当动

「适当动」不仅是指做适当的运动,还有就是希望你们动一动灵巧的双手,依靠一些简单的功法来补益或者疏通中焦脾胃。

运动方面,我的建议是在量力而行、适度出汗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在户外有阳光的地方进行,让身体的气血有效地运作起来,不给垃圾废物滞留创造环境。

湿邪性质重浊、黏滞,属于阴性,它的克星当然就是具有温煦、流通作用的阳性物质了。在阳光的护佑下,跑跑跳跳,或者慢悠悠地散散步、打打八段锦也好,让阳光唤醒身体里被湿邪困住的阳气,让阳气激发气血的运作,只要你能耐心而温和地坚持下来,小小湿邪根本不算个事。古语有云:「流水不腐」,正是这个道理。

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功法,今天就不提艾灸了,我觉得大家比我还背得顺溜。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最简单的,集补益和疏通中焦于一身的功法——摩腹。

两手搓热,搭在肚子上,掌心对着自己的神阙穴(肚脐),不用在意哪只手在上、哪只手在下的问题。睡前的一段时间,大家可以让自己的精神放松一点,用轻柔、适中的力度,以神阙穴为中心顺时针揉腹。

三五分钟也好,十几分钟也好,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你自然会觉察到身体的改变,特别是中焦虚寒,或者有各种消化问题的人,成人孩子都适用,但是经期、产前孕后就不建议了。

写在最后

没有什么祛湿的方法是可以一劳永逸的,人只要在进行饮食,只要存在情绪的波动,只要和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湿邪就总能不期而至。树立正确的思路,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远比手里攥着一堆方法试来试去要强得多。

最后把神秀和尚这则偈语送给大家吧: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1
查看完整版本: 祛湿不当反伤身这些误区要留心络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