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日子越过越实在,生活
TUhjnbcbe - 2024/10/20 17:10:00

车子行驶在S道路上,两侧满眼的绿色,草原、庄稼、大棚……目光所及的地方让人感受着这里的勃勃生机。

7月23日,新华融媒“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报道组来到了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玫瑰营镇玫瑰营移民新村,这两个藏在草原深处的小村庄,从区域面积来看,是个弹丸之地,但从内蒙古种植业版图来看,它举足轻重。

重在哪?单说水泉村从80年代开始就种植蔬菜,年政府号召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京蒙帮扶等方式从最初的11座温室大棚发展到现在的座;由最初靠天吃饭大田农业到现在的高效生产的设施农业;由市场买卖到现在的休闲采摘,年人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除了种植,水泉村还有占地亩的肉牛养殖园区,进行托管养殖,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在农闲之余,村民通过手工编织艺术品,然后推向市场,增收致富。尤其是近年来,当地全力打造“休闲采摘小镇”,形成种植、休闲、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掀开了特色产业的新篇章。

且让我们一道捋着水泉村、玫瑰营移民新村的发展脉络,来解锁当今乌兰察布人的发展密码。

“吃穿不愁,收入步步高,日子节节甜……”

时间:年7月23日

地点: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水泉村葡萄种植园

采访对象:景军

每天天不亮,水泉村49岁的村民景军就起床了。

尽管雇了七八个工人,可景军坚持要去大棚与工人们一起采摘葡萄,然后看着工人们赶在天亮前,送到距他家10多公里的乌兰察布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虽然起早贪黑的,但一想到如今过上的好日子,浑身上下都是使不完的劲儿。”景军高兴地说。

7—8月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这小小的葡萄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景军年来开始种植葡萄,今年他的葡萄大棚预计收获葡萄几万斤,收入约3万多元,在景军的带动下,众多村民相继加入到葡萄种植的队伍中,大家的收入提高了,日子也更加红火了。

由于种植大棚葡萄需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棚内热浪扑面而来,景军丝毫不在意这又闷又热的感觉,专心侍弄长势正旺的葡萄苗。记者不由得脱掉外衣,并自言自语道:“这里太闷热了!”“种植大棚葡萄很娇贵的,新梢生长的花芽分化最适温度为25~30度,低于10~12度新梢生长受到抵制,低于15度影响葡萄开花坐果。浆果成熟适温为28~32度,低于14度和高于38度对果实成熟不利。为了我这宝贝葡萄能结硕果,所以,我们都习惯这种闷热的气温了。”景军像个专家一样讲解着葡萄种植的技术与控温要点,让记者对他肃然起敬。他的骨子里是那股“苦干、实干、巧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乌兰察布人精神!

“家里两口人,种了九亩大田杂粮玉米,从年开始种植葡萄,年采摘销售,农闲时去外地打点零工,一年收入在3万多元,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吃穿不愁,收入步步高,日子节节甜,如同我这葡萄的味道一样……”景军与记者聊着,摘下一颗宝石般的葡萄放进嘴里,不住地说:“真甜、真甜……”记者感受到,那股甜滋滋的、真比蜜还甜的味道立刻浸透了他的身心,这种滋味是幸福的……

香菇种植带动农户奔向小康

时间:年7月23日

地点:察右前旗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

采访对象:陈禹铭

水泉村,不仅有景军的葡萄种植园,还有一个蘑菇种植基地,记者兴奋地进一个棚出一个棚,感受着这方土地养育着勤劳、肯干的水泉人。

在景军葡萄棚不远处,察右前旗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整齐的香菇棚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大棚里架子上整齐摆列着菌棒,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撑着褐色的“小伞”,长势格外喜人。记者走进其中一个大棚,菌菇散发着阵阵清香,察右前旗宏展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陈禹铭手捧着香菇高兴地对记者说:“你别小看这个香菇,这可是让我们奔小康的‘致富伞’!”

陈禹铭介绍:“年开始搞大田种植,主要品种有甜菜、马铃薯、玉米等,后来经过培训学习,考察市场,交流学习,慢慢把大田农业转变为设施农业。因为大田农业有气候和市场因素影响,风险大。而设施农业只要技术好、经营好、管理好就能盈利。今年种植16个大棚的香菇,年产在吨左右,销售主要在乌兰察布市的惠民园,有些品种外地人就来收,价格在一两块钱,一级品香菇的市场是5块钱,更好一点的花菇价格在8块钱。只要管理好、经营好就能盈利,目前菜蔬市场比较稳定,今年这个特殊年份菜蔬价格普遍偏高。如果按一斤3元左右计算,16个大棚收入在60万元左右。我们的工人就是当地农民,常用工人有20多人,其中精准贫困户有4户,这里可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陈禹铭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大田农业转变到现在的设施农业,经过多年的经营种植管理和学习,觉得设施农业比大田效益较高,以后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加入“农户+合作社”的利益合作模式,销售、收购统一管理,把蘑菇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做起来,争取让村民、务工人员收入进一步提高,这样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当地设施农业也向着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水泉村可以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有耕地亩,都是水浇地,一直有种植蔬菜的历史,从80年代开始就种植蔬菜,年政府号召发展设施农业,3名党员带头,建起11座温室大棚,因冬天可以生长出蔬菜而逐渐取得村民认可,村民积极性日渐高涨。年通过京蒙对口帮扶,又建立起座温室大棚,紧接着民丰薯业也在这里通过土地流转,流转了0亩耕地,建起座大棚,发展马铃薯育种。年底,我们的大棚将近多座,年又通过京蒙对口帮扶建起72座,现在大棚达到座,以种植蔬菜为主。以前种蔬菜价格不太高,蔬菜跟着市场行情走。现在转变了思路,开始搞采摘,种草莓、葡萄、桃子、西红柿、西瓜、香瓜……村民的收入就更高了。”水泉村党支部书记张宏如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本地的特色农业,言语中流露着自信与坚定。

是的,有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与担当,还有地方政府针对性的出招与帮扶,水泉村发生了神奇之变,村变美了、人变富了,村民们走上了奔向小康的生活之路。

“吃得好、住得好,幸福小日子,一切都好”

时间:年7月23日

地点:察右前旗玫瑰营新建移民新村

采访对象:高大爷、张俊芳

离开了水泉村,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察右前旗玫瑰营新建移民新村。车子行驶在平整干净的村子里,只见村民们的院落整齐划一、宽敞明亮,徽派建筑风格抢眼而别具一格。

据了解,这个新村集中了生活困难的15个自然村的户贫困户,实施了“一户一房一棚”政策,解决了“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实现了住上砖瓦房、走上平坦路、吃上放心水、用上安全电、小病不离村、活动有场所、购物有超市的美好生活。

移民新村建成于年9月,共建移民安置房处,还建有日光温室座,总投资达万元。每户贫困户出资8万元,分配一套住房、一座大棚,其中5万元由政府协调金融贷款,政府全部贴息,其余3万元由农户自筹。

这个村也是大棚林立,记者走进其中两个棚里,如小皮球般的西瓜挂满枝头,蓝宝石般的葡萄挤挤挨挨,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们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在一个种植葡萄的温室大棚里,主人高大爷正为葡萄剪枝。高大爷对记者说:“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政府派技术员指导,手把手教,直到懂了为止,经过3年的发展,现在年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

一排排漂亮的徽派建筑小院与整齐的大棚相得益彰。48平方米的住宅,地暖加上下水,外带一个平方米的院落……从4公里外东花村搬来的贫困户张俊芳正在打扫家,只见屋内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沙发、茶几焕然一新。她高兴地说:“以前住在村里,我和老伴都有病,因病致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政府给我们两人都办了低保,我在村里做清洁工一年收入0元,加上大棚租出去一年收入元,现在虽然脱贫了,但扶持政策一直都在,生活很美满了。现在的政策好,政府各方面的照顾也周到,吃得好、住得好,幸福小日子,一切都好。”

记者了解到,移民新村每户配套1.2亩的温室大棚,采取农户自主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模式。目前,贫困户自主经营的有98座,主要种植以采摘为主的草莓、葡萄、西瓜、圣女果等;其余69座大棚由政府引进龙头企业租赁经营。同时,借助京蒙帮扶的机遇,引进北京老宋瓜王,承包大棚50座,种植了市场前景较好的日本L精品西瓜,共吸纳本区域内36名贫困群众就业,农户可以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掌握技术后,自行种植。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移民新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渐显现,农户自主经营的大棚年均收益从年的1元增长为现在的3万元,种植收益翻了一番多;租赁经营的大棚每棚每年租金元,同时农户可就近打工,通过“租金+佣金”的模式,户均年可增收00元左右,实现了易地搬迁贫困户有家也有业。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的可不止上文提到的景军、高大爷、张俊芳三家农户。多年来,察右前旗围绕走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脱了贫不满足,一定要致富!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步行就能上班,农闲时到村委会活动中心休闲健身……不仅圆了他们的“安居梦”,更重要的是点燃了他们对小康生活的新希望。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日子越过越实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