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昆明市寻甸县榜上有名。10月7日出版的云南日报,采用头版消息加整版特别报道“1+1”的形式,深入报道寻甸县“脱贫摘帽”的鲜活经验。
云南日报头版版面截图
寻甸县组织创新凝聚合力
9月29日,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革命老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经过层层严格评估检查等程序,年底寻甸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6.93%下降到2%以下,成功列入我省首批退出贫困县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得国务院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县域。
总人口56.3万人的寻甸县位于昆明市北部寒凉山区,曾是一个民族、山区、老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绿色崛起、产业为根、立志为本”富有寻甸特色的脱贫之路,为昆明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基础。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寻甸县以精准为核心,对贫困县所有农业户籍人口进行全覆盖分类识别、全覆盖整合力量、全覆盖统筹资源、全覆盖对标严核,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锁定“扶持谁”、精准安排“谁来扶”、精准谋划“怎么扶”、精准开展“如何退”,涵盖了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推动贫困群众认清形势、找准道路,坚定地跟着党和政府走;引领党员干部对症开方、精准施策,真心实意带着贫困户干。
扶贫驻村队员入户走访
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寻甸县制定了产业扶贫总体规划,推进“龙头+”“农业+”“就业+”“补助+”,注重帮扶的长期效果,夯实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基础,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户、户均增收达元以上。
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寻甸创新组织形式,在全省首创“双讲双评”,让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和贫困群众找得到共同语言,找得准位置、真正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引导贫困群众感受生活改善变化、找到自信和勇气,从而全面激发社会内生动力。由此基础上延伸形成的昆明市“三讲三评”成为我省“六小创新”之一,向全省推广。
成绩单
数据显示,年底,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人,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贫困县退出5项指标全面达标。寻甸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末的元,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寻甸:在奋斗中收获幸福
即使到了深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种满苦荞的山坡依然碧色沉沉,仿佛回到春天里一般。
被翠绿环抱的易地搬迁苗族新村——塘子街道钟灵社区小海新村非常美丽,一排排崭新的房子、一挂挂金黄的玉米、一条条整洁的道路、一簇簇盛开的鲜花、一群群民族盛装的女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处处透露着苗家群众“仓廪实、衣食足”的美好生活气息。
这里的33户苗族人家之前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记者进村采访,村民不再指引记者观看各家的贫困户门牌信息,而是强调今年谁家门头上又新增一面“洁净旗”。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和小海新村一样,全县3.3万多块贫困户门牌信息将逐渐被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目标所取代,成为历史。
下大力气扣好精准识别“扣子”
寻甸县山区、高寒山区面积占87.5%,村落分散、环境闭塞,发展困难。年,全县尚有8个贫困乡、64个贫困村、户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是我省最多的县域之一。
面对脱贫攻坚大考,寻甸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用大干书写答卷。“我们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忘我和担当,聚全县之力决战脱贫攻坚。”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说。
寻甸坚持以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了4次“回头看”,并聘请专业团队对所有农业户籍人口进行全覆盖分类识别、精准锁定扶持对象。同时,全覆盖整合力量、全覆盖统筹资源、全覆盖对标严核,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锁定“扶持谁”、精准安排“谁来扶”、精准谋划“怎么扶”、精准开展“如何退”。47名县级领导、名包村科级领导和名干部进村入户帮扶,名驻村队员真蹲实驻;中央、省、市、县(区)家帮扶力量定点帮扶,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寻甸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双召集人”制度,强化作战思维,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分指挥部和战区。按月、按周制定下发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分解责任到人、时间到天。
科学编制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库,寻甸因地制宜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民生工程,狠抓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明确受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切实提高项目精准度。全县实施并完成23个易地搬迁点和13个宜居农房集中安置点,将“四类重点对象”和符合条件的农村危房全部纳入改造,年共完成户农房改造或新建。同时还实施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群众增收”和“家园美丽”双促进。
创新“双讲双评”激发内生动力
金所街道摆宰社区迤朗库村是个彝族村,全村3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家家种水稻、户户搞养殖,收入却不增加,真正的“穷根”还在于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动力和能力。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为了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寻甸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以“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讲帮扶情况,建档立卡贫困户讲脱贫情况,干部群众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成效”为主要内容的“双讲双评”工作,不仅让贫困户和扶贫干部们一起赛成绩、有荣誉,红红脸、找差距,还让干部们掌握每个贫困户的动态,与贫困户经常聚在一起,既增进感情,也便于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双讲双评”唤醒了迤朗库村民,他们意识到,要想过上好日子,还要靠自己多努力,于是自发成立了戈濮合作社,谋划着要把村里的种养产业做强做大。在如今的迤朗库村,记者随处走进一家农户,看到的是修葺一新的房子,庭院里有花有树,家里有电视、沙发、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说:“保持干净已经成习惯啦,这样多舒心啊!”
“双讲双评”推广到全县的贫困村,为激发内生动力打好了基础。但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如何突破边际效应,获取不衰竭的激励效果?对此,寻甸县开展“学文化、学技能,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的“两学三比”活动,把动物疫病防控及养殖培训、果蔬种植培训、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等实用技能培训送到群众身边,引导群众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再到“我能脱贫”的转变,群众精神面貌和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重长效深挖地区产业潜力
“产业是脱贫之基,我们完全依托在本地发展多年的成熟产业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扶贫,让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就近务工以及扶贫产业资金安全都有保障。”县扶贫办主任朱石祥介绍寻甸扶贫的关键一招。
寻甸县牢牢把握稳定持续增收是高质量脱贫的关键,制定全县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多措并举抓牢群众收入。该县推进“龙头+”、实现“农业+”,遴选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家,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党支部+能人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户、户均增收达元以上。
扶贫驻村队员入户走访
寻甸“就业+”和“补助+”也同时推进。一方面广泛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有劳务意愿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一方面为每户贫困户提供元产业扶持资金,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经营等方式,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元。此外,还在贫困人口中实施生态护林员、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综合措施,确保兜底保障。
在塘子街道易隆村委会小中山村等地,成群的寻甸苗鸡在林中觅食,在岚亚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当地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塘子街道畜牧科科长马真明说,选产业一定要把基层情况吃透,寻甸苗鸡项目将林下资源、寒凉山区作物、贫困家庭缺主劳动力这几个条件结合,带动能力一下就发挥出来了。
“牢记使命担当作为”
——访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
9月29日傍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书记何健升刚从鸡街镇丰收节现场赶回来,鞋带泥、面有汗。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寻甸成功脱贫摘帽对全县干部群众激励太大了,丰收节的热闹场面把大家的心都烘热了。我们要把这种火热的干事创业劲头继续保持下去,强化脱贫摘帽后的后续巩固提升工作,朝着全面小康的更高目标前进。”
何健升回顾寻甸过去两年决战精准脱贫攻坚历程时,深深领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他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硬仗,考验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还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定力。对于全县广大干部来说,我们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广大党员干部都有丰厚的收获。”
提升了思想境界。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县广大干部将脱贫攻坚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坚定“苦干、实干、拼命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弘扬革命老区县新时代长征精神,紧紧围绕脱贫任务指标自觉增强“四个意识”,积极践行“十心”工作法,做细做实干部结对帮扶工作。
增强了业务水平。全体参战干部精准把握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政策标准和要求,熟练掌握相关政策和业务,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方法和手段,总结提炼了很多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为全县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彰显了为民情怀。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在扶贫主战场上用心、用情、用智慧,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解决贫困群众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让困难群众脱真贫的同时拥有获得感、尊严感,激发出主观能动性,充分彰显了为民情怀。
转变了工作作风。全体领导干部冲在实干前线,坚持以“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抓铁有痕”的工作力度贯彻各项政策和部署,主动变“给我上”为“跟我上”。广大干部提高斗志,转变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和工作作风,把脱贫攻坚的政策方针运用好、执行好、落实好,保障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何健升说,脱贫攻坚锤炼了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培养了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先锋模范。为我们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基层发现
兑现承诺才安心
“孩子终于可以去读高中了!”鸡街镇四哨村委会驻村扶贫队长、第一书记郭浩国如释重负。
前不久,新哨村小组的王富美初中毕业后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录取,但家里让她辍学务农。郭浩国连日来不断上门做王富美妈妈的思想工作,积极帮她家争取到政府公益性岗位,并动员驻村干部热心捐款。他来来回回做工作10多趟,解决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后,王妈妈终于同意让孩子上学。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是郭浩国的工作信条。他累计走访贫困户余人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余件。
年5月至今,郭浩国已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3年半。他一再向单位提出申请,希望能继续留任,直到寻甸县脱贫出列,他说:“兑现了对村民的承诺,回去才安心。”
要脱贫,更要致富
当了8年塘子街道三支龙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魏朝有有操不完的心。他这几天一直守在烟站,“几个贫困户要来交烟了,我要帮他们把把关。”
三支龙社区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户。魏朝有和村干部根据不同类型的贫困状况,分类采取脱贫措施,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村组干部带头做好帮扶建房、改造烤烟楼、增加烤烟种植面积、组织劳务输出,集中精力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
魏朝有从合作社买了0多只鸡苗,带头搞起苗鸡养殖。尝试成功后,他和村组干部们动员19户贫困户依托岚亚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劳动力、林地、草场等资源,以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进行苗鸡养殖,今年每户增收至少都在三四千元以上,19户贫困户全面脱贫。
“要脱贫,更要致富。”魏朝有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社区还要扩大养殖产业和香瓜基地,并开发乡村旅游。
“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
“咯咯咯……”林地里,一只只土鸡正在自由奔跑,捉虫觅食。塘子街道易隆社区小中山村村民梁勇强撒出一把食,几十只鸡便飞奔而来。
梁勇强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前因缺乏劳动力而致贫。这两年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他家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生活生产条件都有明显改善,但苦于依然没有增收渠道。去年,塘子街道培育岚亚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村民家家凑资金、学技术,跟着合作社发展生态养殖。梁勇强也将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合作社,还凑了元买了只雏鸡,正式加入林下养殖队伍。
“小鸡养六七个月后就卖了,我家卖得5万多元。”梁勇强说。这样好的收益让全家人高兴坏了,今年6月全家讨论决定:收益的大部分用于继续养殖。梁勇强又买了多只雏鸡和10多头小牛回去养,他说:“我还想扩大养殖规模。”
云南日报记者:雍明虹茶志福张雁群浦美玲
责编:张文峰
美编:张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