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苦干勤干村美民富业兴
古浪县*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全貌。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奉乾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金奉乾洪文泉
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威市古浪县*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初秋时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和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天高气爽、瓜果飘香。行至古浪县*花滩生态移民区,一排排黛瓦白墙的新农村民居,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努力奋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富民产业茁壮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眼下,是富民新村最忙碌的时节。村集体经济林基地人头攒动,山楂林下套种的百亩西瓜采摘在即,日光温室里香瓜、辣椒等幼苗长势喜人……悄然诉说着新村里的富民事儿。
*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应川一家。
搬出大山,脱贫有路
吊蔓、打杈、浇水、施肥……8月5日上午,记者见到李应川时,他正在香瓜大棚里忙个不停。
“5月头茬香瓜卖得好,净赚1.2万元。”李应川笑着说,今年看着瓜果蔬菜市场行情不错,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种辣椒,“香瓜有望在9月底上市,搭上‘国庆’假期的销售快车,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忙碌了一上午,午饭后在客厅休息的李应川,看着挂在墙上的照片,思绪再次回到了三年前那个难忘的时刻。
“这是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时的照片,总书记看得细,问得也细,关心我家生活和产业发展,让人永生难忘。”李应川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和一家人拉家常,详细询问生产生活情况。李应川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孙子孙女就在家门口上学,村里还帮着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和养殖暖棚。当时他还拿出一张以前土坯房的照片给习近平总书记看,今昔对比,感叹过上了幸福日子。
李应川家以前居住在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生活条件艰苦,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增收致富更难。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易地搬迁是最有效的途径。从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人。
富民新村,这个承载着户人的美丽家园,在沙漠戈壁滩上悄然崛起。
年5月,李应川一家告别土坯房,搬进富民新村,住进新砖房,成为富民新村第一批村民。
如今的富民新村,一排排崭新的院落整整齐齐,宽敞的街道树木葱郁、干净整洁,医院、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好。
“搬到富民新村后,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3岁的李应川感慨地说。
*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村民李贵兰在自家的日光温室大棚中忙碌。
跟着组织,致富有路
今年65岁的孙得虎是个勤快人。最近一段时间,他整天“泡”在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忙完乳瓜大棚里的活,又忙西红柿大棚里的活。
孙得虎一家曾在古浪县干城乡干城村的山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坑洼路,吃水要到山下拉驴驮水,娃娃上学也很不方便。
“以前在山里种了40多亩地,种植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孙得虎说,现在一座日光温室大棚的收入比过去二三十亩山地的收入都高。
“刚从山上搬到富民新村的时候,我们一度为怎么挣钱而发愁,没有致富的门路可不行呀。”孙得虎说,那时候从新堡、干城、横梁等乡镇搬迁来的村民们,都有过这样的顾虑。
*的富民*策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镇村干部鼓励并带动大家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
“缺资金,我们有*府补贴和三年贴息贷款;缺技术,专门组织农技专家上门指导;缺销路,我们专门成立产业办,带着村民一起跑销路。”富民新村*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说。
奋进的道路上,张延堂和村“两委”一班人成了富民新村的“主心骨”、产业发展的“拓路人”。
在组织的带动下,富民新村村民种果蔬、养牛羊,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个个都成了温室种植、暖棚养殖的“行家里手”,日子越过越红火。
何振田是富民新村远近闻名的“田秀才”。村民在温室大棚种植过程中遇到问题,都争相向他求助,何振田总是热情地进行指导。
搬迁到富民新村后,何振田和村民们一起发展日光温室种植产业。
起初没经验,他就积极向县里派来的农技人员请教,如何施肥浇水、如何控制温度、如何有效预防病虫害……他还到河西学院参加专门的农业技术培训,整理了厚厚的两本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何振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种植的蔬菜和瓜果长势喜人、品质优良。每年,仅温室大棚带来的收入就超过2万元。
“只要跟*走,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何振田说。
近年来,富民新村*总支先后荣获“甘肃省先进基层*组织”“抓*建促产业振兴示范村*组织”等荣誉称号。张延堂年6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员”称号。
*花滩易地搬迁安置点绿洲小城镇航拍图。(省民*厅供图)
村民齐心,发展有路
八月的古浪,骄阳似火。富民新村山楂林绿意盎然,一颗颗饱满的山楂果迎风摇曳。
走近看,山楂树下,套种的西瓜长势良好,静待采摘。
富民新村*总支副书记芦喜年告诉记者,这片村集体经济林占地亩,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枣。
移民群众刚搬进来的时候,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年,在天津市蓟州区帮扶支持下,村里建成经济林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今年,富民新村大胆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在山楂林下种植套种西瓜亩。
“林下西瓜种植进一步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条新路子。”芦喜年说。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富民新村的凝聚力更强了。
今年50岁的康君周是富民新村公益性村庄保洁员。每天开着垃圾清运车走巷串户,清扫村庄主次干道路面,及时回收清理垃圾。
每当村里需要干活时,康君周都主动抢着干,在集体经济林基地栽树、种瓜时,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经营经济林、投资羊场、发展光伏项目……几年来,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转变。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张延堂说,易地搬迁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目标已全面实现。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面对脱贫任务全国最重的特殊省情,以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豪情壮志,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意志,尽锐出战、苦干实干,打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脱贫攻坚战役。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我国减贫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甘肃印迹。
“十四五”以来,甘肃坚持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牵引带动“三农”工作,扎实推动责任、*策、工作落实,全省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乡村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衔接机制不断健全,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陇原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甘肃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体现甘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