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多年前,什刹海还不叫什刹海,叫白莲潭。
白莲潭的“白莲”,指的是白色的荷花。话说到这儿,有朋友问了,荷花的颜色多了去了,为什么非得叫白莲潭呢?
老北京人吃藕呢,看颜值,看花,讲究吃开白花的藕。大家觉得开白花的藕,筋特别少,淀粉特别多,水分也多,嚼在嘴里特别脆生,就跟吃大鸭梨一样。老北京人给这种藕起了个名字,叫“果藕”。
老北京人公认的最好的藕,产在紫禁城墙根儿底下,筒子河里边。这种藕又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御河藕”。明清两朝,每年夏天,紫禁城里的皇上就拿这个御河藕当水果吃。
具体怎么吃呢?
首先,把新鲜的藕从筒子河里挖出来,去皮,切成薄片备用。再把新鲜的莲蓬从筒子河里摘回来,剥出鲜莲子,剥皮,去芯。
每年进了三伏天,核桃树上的核桃,虽说还没熟透,里头可也有仁了。那种核桃仁是嫩的、甜的,跟干核桃仁的口感大不相同。把嫩核桃仁从壳里剥出来,去了外边那层黑皮。再找点儿新鲜的甜杏仁,处理干净。最后,弄个大兴的西瓜,把瓤挖出来,切成块。
都备齐了,厨子找一个羊脂玉的大盘子,盘子上先铺一层冰,冰上铺一张翠绿翠绿的鲜荷叶。各种预备好的果仁,整整齐齐码在荷叶上。这么一大盘,往皇上跟前一端,清香扑鼻,冰块“呼呼呼”地往外直冒白气。不用吃,光看看,都觉得凉快!
冰碗标配莲花白
明清两朝的皇上吃的这种冷饮,拿到什刹海边上,就是老北京夏天的一道传统小吃——“冰碗”。
什刹海有个荷花市场,好多朋友都逛过。按老式年间的规矩,荷花市场的季节性特别强,不是全年都有。每年固定从立夏开始,一直办到阴历七月十五,到了*节那天才收摊儿。
每年立夏前半个月,各路买卖人就开始围着什刹海搭棚。他们搭的那个棚,用现在的话讲,都是亲水棚。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里,为的是借借水汽、河风,显得凉快。
图源:《人间温柔》插图
以前的什刹海,不光产藕,产莲子,还产菱角,产荸荠,产老鸡头。
什么叫老鸡头呢?就是南方人说的“芡实”。芡结的那个果实,外形看着跟鸡脑袋差不多,所以老北京人管这玩意儿叫老鸡头。剥出来的果实呢?就叫鸡头米。
菱角外头有硬壳。老鸡头剥开以后,里边一粒儿一粒儿的鸡头米,也有硬壳。以前,在什刹海边上卖菱角、鸡头米的小商贩,都得预备一把小夹剪。您要是说,我不打算当时吃,想打包拿回家去。人家就拿着小夹剪,“咔嚓咔嚓”几下,把菱角和鸡头米都先夹开一道缝,然后拿鲜荷叶一包,递给您。
为的是方便您回家直接用手剥着吃。您要是说,我当时就吃,不往家拿,那就可以配上几样别的东西,藕、荸荠、核桃仁什么的,做成冰碗。
吃冰碗,要是不喝两口,那就稍微差点儿意思了。老北京有种特产,叫莲花白。莲花白,说白了,就是拿白莲花泡的药酒,喝到嘴里,有一股荷花的清香。
这种酒,要事先装到青花瓷小酒壶里边,搁在冰桶里,用冰镇上。一个冰碗,配一小壶冰镇的莲花白。坐在什刹海边上,小风一吹,小酒一喝。
旁边还得有个人,给您唱这么一段十不闲莲花落:
六月三伏好热天,
什刹海前正好赏莲。
男男女女人不断,
听完大鼓书,
再听十不闲。
逛河沿,果子摊儿全,
西瓜香瓜杠口甜。
冰儿镇的酸梅汤,
打冰盏,
买了把子莲蓬,
转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