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农业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是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大势所趋。至于少数人种地,其他农民如何就业?农业现代化后,产业也会随着升级,会有更多配套的新型工种出现。农民并非一定要去种地,还可以从事其他农业相关的工作,比如:绿化养护、农产品深加工、收购代办、农村淘宝、蔬菜水果保鲜运输、外包农服等等。
使用现代化的机械进行水稻收割。
为什么要去实现未来农业的现代化?
首先解决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在我的老家山东莘县,现在留农村种地的多是“部队”:38,妇女;61,留守儿童;99,老人。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进城务工了,要么是通过上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要么去城市打工挣钱去了。我们村比其他村还稍微好一点,村里有个蔬菜批发市场,有一部分青壮年留了下来在市场做了经济代办,还留在了农村。像这种劳动力极度缺少,现在还有老人能够种些地,待这些老人干不动时,还有谁来接班种地?
其次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种植效益。现在的田地在各家各户手里,一家一亩三分地,但大家的种植水平不同,同样是一亩地:在你手里产斤、在我手里能产斤、在他手里可能能产斤。为什么他能产的高呢?可能他的种植理念高,舍得用好种子、好农资;也或许他种田更仔细更细心;更有可能是他的田间管理经验更足。如果通过土地流转,这些田地都流转到种田能手手里去,他通过更先进的机械和更现代的技术来管理,每亩田都能产斤的话,那土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产量却大幅提高。这是不是未来农业经济的增长点?
所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使土地种植更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一定会是未来农业的方向;未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也一定是趋势所在。
现代化的温室种植设施。
那实现了土地的集中化、农业现代化后,其他农民就无事可做了吗?
并不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产业也在不断的升级,会随着而来出现很多匹配的新工种。就好比这几年出现的农村淘宝、电商、直播农产品带货等,农产品以另外一种新型交易方式卖了出去,那接着也带来了很多原来不属于农民的工作:农产品分级分拣、打包、快递分发、分包代发、运输等。我老家莘县燕店镇,是著名的“洋香瓜之乡”,这几年火遍大江南北、*河内外的“羊角蜜”甜瓜就出自这里,这几年又多了几个新工种:“精包”和“测甜”。精包,可以让“一碰就碎”的脆甜瓜摔在地方弹起很高都不会坏;测甜,为了保证快递出去的品质和口感,专门有人去卡每单货的个头大小和糖分含量。这在前几年是闻所未闻的工作。
老奶奶使用互联网“电商”卖货。
试着预测下未来农民“转型”的几个新方向:
美丽乡村后,需要大量美好环境的养护者。建设美丽乡村,公路、街道、庭院、公共场所等一定会需要大量的绿化苗木以及花卉来装扮,而这些大面积的绿化需要栽培、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而懂农事的农民是最好的选择。大规模的基建背后,绿化苗木需求大幅增加,有种植资源且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化团队会有很好的前景。解决挖掘、运输、移栽、养护、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系列问题,需要绿化只要找到这么一个组织就行了。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再深造,可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转型。随着土地的集中化、规模化,农场主更需要专业型的田间管理人才:懂种植的作物技术员、懂营养的土肥管理员、懂病虫害防治的植保员、懂农业机械的操作员等。有专业技术,会更受欢迎。从事农业服务的细分领域专业型团队。从耕、种、管、收,到农产品的再加工、包装、销售,农场主根据自己的实际运作成本很可能会把某个环节整体外包给农服团队。比如在病虫害防治上,他自己买药、买机械、雇人打药的成本可能还不如承包给某个专业团队来的低呢,而且还能兜底包赔,又何乐而不为呢。农产品再加工和种植技术输出。现在的水果、蔬菜基本上都是内地鲜食为主,比如大棚蔬菜彻底解决了我们国人冬天没有菜吃的问题,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多数国外“冬天”吃菜依然是个头疼问题。有温室种植技术且规模化应用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年我去过新加坡,他们自己不种地,吃的蔬菜和粮食全部都靠马来西亚进口;年冬天我去了韩国,资源匮乏只能天天吃酸白菜;年秋天我又去了中东阿联酋,当地的蔬菜供应被中国人垄断,从国内挖过去的农民在当地种大棚。怎么能把中国量产的蔬菜保鲜运输出去,或者再加工走向外国人的饭桌,再或者把中国低成本的种植技术输出到国外量产,这些都是大缺口、大生意。这些也都需要种过地的农民来完成。人人电商背后,新型配套产业链产生新工作。这点在以上已有说明,便不再重复。城镇化后,人口聚集产生新的工作缺口。现在超大城市在减负,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扩张,乡镇在合并,农村在撤村并居,这些都预示着人口越来越会密集化,那这么多人聚到一起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用都需要有人工作来完成。有一部分农民转型成为市民,也是客观存在。
使用高科技植保无人机打药。
总结:
时代的发展很快,有时让人应接不暇,几年前真的想不到人民币现金会被一个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