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在中国无疑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苏联领导人,他的种种事迹更是大名鼎鼎。例如,在他的任上,他主导了中苏关系最终破裂;人类有史以来关乎人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古巴导弹危机,也是在赫鲁晓夫任上出现的。
赫鲁晓夫而在苏联国内,赫鲁晓夫的名声也丝毫不逊色,比如赫鲁晓夫著名的外号“玉米晓夫”,就是赫鲁晓夫推广玉米运动最终获得的。赫鲁晓夫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推广玉米种植呢?他又为什么最终获得了“玉米晓夫”这个似乎算不上褒义的绰号?
得益于沙俄时代的疯狂扩张,苏联自成立以来,就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领土第一大国。苏联的国土面积高达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世界领土第二大国加拿大还不足万平方公里,苏联的领土比世界第二领土大国还要大两倍多。
也正是得益于苏联极为广袤的国土面积,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可能仅凭自身资源在工业上就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
苏联众所周知,国土面积也意味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苏联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饱受粮食危机的困扰。
斯大林时代,苏联甚至还爆发过如乌克兰大饥荒这样波及数千万、饿死数百万人的悲惨事件。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赫鲁晓夫自上台之后,一直试图改变这一短板。
而他在农业上推行的最重要改革措施,就是大力推广扩大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为什么将玉米作为拯救苏联粮食危机的灵丹妙药呢?这是不是赫鲁晓夫拍脑袋的想当然行为?
玉米其实并不是。出身工人阶层、曾长期担任过基层主管领导的赫鲁晓夫,其实并非不食民间烟火的官僚,他十分清楚农业对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主*期间,他一直强调学习国外农业的先进经验。
而同样国土广袤的美国成为苏联最好的学习对象。赫鲁晓夫曾摆出一系列数字,证明美国玉米种植的优越性:年时,美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占美国全部谷物播种面积的1/3,然而,美国玉米的产量却能够占据全部谷物产量的55%。
因此,美国玉米的高产使得赫鲁晓夫得出这样的结论:玉米比一般粮食产量更高,苏联增加谷物生产的最优做法就是扩展玉米的播种面积。而目前苏联玉米播种面积只占全部谷物播种面积的3.3%。
苏联所以,如果苏联的玉米播种面积能够大幅增加,参照美国的产量,苏联势必一举解决粮食问题。而且与此同时,玉米除了高产之外,它的秸秆儿还能够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青贮祠料,简直是一举多得堪称完美的农作物。
对于这一点,赫鲁晓夫也深有体会。年赫鲁晓夫曾对于美国的访问,在参观美国一个以种植玉米著称的大农场时,他又获得了玉米的青贮饲料和棒穗能够喂牲口的常识,而根据于社会主义国家集约型农业的巨大优势,赫鲁晓夫认为:玉米就是解决苏联粮食问题的灵丹妙药。
而赫鲁晓夫对于玉米的极力看好也获得了国内农业专家的证实。当时,苏联国内著名的农学家祖伯丽林教授就通过试验证明了青贮玉米碎的好处。
玉米他发现,将将玉米秸秆儿作为青贮饲料之后,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没有促进牲畜食欲的功能,牲畜吃起来青贮玉米往往一点儿不剩。因为玉米秸秆儿在青贮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乳酸,这种饲料与乳酸相搭配不但会让饲料变得更好吃,也会更容易消化。
与此同时,通过与甜菜、香瓜、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相对比之后,农业专家们得出了“玉米性价比最高”的结论,因此,得到农业专家们汇报的结果之后,赫鲁晓夫更加坚定地认为:玉米蕴藏着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对于每一个苏联家庭而言,“玉米就是牛奶和大油”。
赫鲁晓夫和玉米而且,赫鲁晓夫的这一结论不仅仅是因为经验和专家的认可,赫鲁晓夫在主*地方时,也有过玉米种植的丰富经验。例如,年赫鲁晓夫就曾采用方形穴播法,让乌克兰当地农民一次性种植了万公顷的玉米,而结果是十分喜人的,乌克兰的玉米种植获得了特大丰收。
相对比当时苏联其他农业区谷物的歉收,乌克兰玉米种植的大丰收显然极为令人且重要。不仅如此,赫鲁晓夫在调任莫斯科第一书记之后,他又在莫斯科州引入了玉米种植,并毫不意外的在莫斯科再次创造了玉米生产的奇迹。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得赫鲁晓夫对于种植玉米不但有着充足的信心,也坚定了他力排众议,在苏联全国大力推广玉米的决心。因此,赫鲁晓夫让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强行通过了大种玉米的决议。
赫鲁晓夫和玉米正是在赫鲁晓夫的坚持推广之下,苏联国内种植玉米的耕地面积有了飞速的扩大。年苏联种植玉米只有万公顷,第2年已经扩大到万公顷,第3年更是猛增到万公顷,而到了年时,苏联全国种植玉米的耕地面积已经占到了苏联全部播种面积的1/6,高达万公顷。
按照赫鲁晓夫推广的玉米*策,很显然,引自美国的杂交玉米已经成为苏联寄予厚望的粮食之王。然而,随着苏联全境范围内的玉米热,伴随而来的却并不是赫鲁晓夫所想象的那样彻底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成为苏联畜牧业的支柱。
玉米*策宣传画相反,苏联各地种植的玉米虽然不乏丰收的新闻,但是更多的却是欠收甚至绝收的消息。苏联大规模种植的玉米平均每公顷只有13~16.6森特那的产量,而同期美国的产量则是50~70申特纳。
即便是玉米秸秆,产量也远比预期的低很多,而根据统计数据,从年开始到年这6年的时间内,随着苏联种植玉米面积的不断增长,苏联的玉米产量却不断的降低。
例如,年时,苏联玉米产量达到巅峰,高达万吨,然而到年时,只有万吨,年更降低至万吨。
赫鲁晓夫和玉米可以说,赫鲁晓夫一力推行的玉米运动,完全没能实现他所期望的高产和稳产。而大规模推广玉米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使得苏联国内的牧草和其他农作物产量开始大幅降低。最终,赫鲁晓夫推广的大众玉米运动彻底宣告失败。而赫鲁晓夫由于一力孤行在全速推行玉米种植的做法,也为他赢得了玉米晓夫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