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古代人餐桌上都有啥?历史变革中的中国美食,居然飘逸着西域味道
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极大丰富,所以每当举行名目繁多的宴会之时,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山珍海味,都会一股脑的摆在各位食客面前。但由于很多人经常沉浸于美食之中,所以即使是秀色可餐的食物也会索然无味。
实际上生活于大千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虽然每天都想吃到五味俱全的八珍玉食,但却又觉得粗茶淡饭才会让人吃得踏实,毕竟生活并不是每天都是诗与远方。只有放平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的意境。
相信大家对古代人餐桌上的食物都特别好奇,在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困苦的时代,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他们平时究竟以哪些食物饱食终日呢?会不会有令人食指大动的饕餮盛宴呢?事实上先秦时期人们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讲究色、香、味俱全了。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所拥有的食材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再加上烹饪技艺也得到了长足提升,所以生活在社会上层的各色人等,对食物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孔夫子就是一个对吃特别有讲究的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他对饮食的最低标准。
古代人餐桌上令人向往的美食
近二十年来“养生”理念在民间如火如荼,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发垂髫。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对纯净、自然、绿色的饮食方式,几乎已经达到了趋之若鹜的程度。绿色蔬菜、新鲜水果、低脂、低糖类食物,一时间竟然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种以健康为基础的饮食行为,固然没有任何可以指责的地方,但是在饮食上过于吹毛求疵,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毕竟只有营养均衡才能让身体更健康,如果一味地强调“素食”反而适得其反。
事实上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在饮食理念和行为上有非常明显的本质区别。生活在上层社会的人每日都食用珍馐美馔,而普通的黎民百姓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要务。在这种饮食理念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餐桌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餐桌文化
先秦时期已经距今大约年的时间,如果从事物的发展规律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一定非常低。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之下,能够获取的食物种类相对来说也十分有限。但就是在这种缺衣少粮的前提下,人们却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
1.《诗经》中的蔬菜
《诗经》中关于蔬菜的记录就高达多种,《邶风·谷风》中有“采葑采菲”,“葑”即芜菁而“菲”则是指萝卜。《鲁颂·泮水》中提到过“薄采其芹”,“芹”一般都是指代水芹。
而《豳风·七月》中“献羔祭韭”,大意为在祭祀的时候献上羊羔与韭菜。可见在当时社会“韭”应该是一种较为珍贵的蔬菜;《小雅·采菽》中则写道“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可以翻译为采大豆、采大豆然后用筐用筥装。
从《诗经》中对古代蔬菜的记载,可以得知生活在先秦时期的人们,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吃到,萝卜、韭菜、芜菁、芹菜等蔬菜,而在现代生活中这些蔬菜也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
2.先秦时期的肉类食品
春秋战国时期所以生产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所以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五谷”,即稻、黍、稷、麦、菽,以及一些野外生长的蔬菜。同时,还可以通过狩猎或饲养获得肉食。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六畜”马牛羊鸡犬猪。
由于耕牛与马都具有特殊用途,所以一般都不会被端上古代人的餐桌上。而其他羊鸡犬猪等“四畜”,则是先秦时期的主要肉食来源。但由于阶级属性限制这些食物,只能供给上层社会中的权贵享用,而普通百姓则只能偶尔食之。
所以在古代社会,“肉食者”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事实上虽然老百姓不能每天都吃肉,但是却可以偶尔吃一顿狗肉解解馋。这其实也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饮食习俗,甚至还出现了以屠狗为职业的屠夫。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来看,古代人的餐桌上不仅有山野菜,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肉类食品。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不能每天都与肉食为伴,但却足以证明其餐桌文化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先秦时期作为我国社会定型的关键阶段,不仅创造出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治体系,而且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饮食习俗。这种习俗在历朝历代发展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饮食理念与用餐礼仪,更是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文明之路。
二、秦汉时期百姓餐桌上的食物
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各色人等,其餐桌上的食物主要以“五谷”,各式各样的蔬菜和羊鸡犬猪等肉食。这个阶段的饮食文化尚属于萌芽时期,而且就算生产力有一定提升,人们所拥有的食物也无法与汉代相提并论。
秦朝时虽然社会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基本饮食习俗并没有彻底颠覆。人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餐桌上的食物也基本上以先秦时期差不多。只不过权贵阶层的奢靡饮食之风更加盛行,如果从积极角度去考虑其实,也促进了古代饮食文化发展。
但是“肉食者鄙”的思想,却深深印刻在了古代老百姓的脑海中。因为在古代社会纵然社会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老百姓的日子也依然不好过。他们的日常饮食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主食之外,餐桌上的菜品也多以寡淡为特色。
1.汉代饮食习俗
(1)烹饪技艺提高
当时间发展到汉朝之后社会经济再次提升,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向更加完善发展。在这种前提的影响之下汉朝人不仅,继承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标准。同时,在烹饪技艺更加成熟的基础上,对食物的色香味也更在意。
煮、烤、蒸、炸、炒、脍等烹饪方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极大推广。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朝人的餐桌应该更加丰富,毕竟烹饪技术直接影响食物味道。越来越细致的烹饪技巧,让汉朝人吃到了更多人间美味。
(2)主食丰富多彩
汉朝时由于大力推广休养生息*策,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很多因战乱而无法饱食的老百姓,不仅重新获得了土地而且也能填饱肚子了。虽然精致饮食依然处于上层社会,但是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摆满了丰盛的食物。
“饼、饭、粥”是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主食。饼指的就是各类面食比如烧饼、面片等,而饭则主要是指大米饭、小米饭等,粥顾名思义就是由各种米熬成的饭食。每年秋收之后除了缴纳公粮之外,老百姓家里的存粮足够吃到第二年冬季。
2.菜品与副食
汉朝时由于生产力再一次得到提升,所以人们除了可以丰衣足食之外,对餐桌上的菜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汉朝人的餐桌上除了之前介绍的几种蔬菜之外,还出现了葱、蒜、姜等调味品。这不仅大大提升了菜品的味道,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口味。
而水果在汉朝时,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家喻户晓的日常零食。桔子、梨、桃、胡桃、李、杏、酸梅;荔枝、樱桃、海棠果、甜瓜、香瓜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
可能很多人看到“胡桃”就会认为,应该是一种源于西域的水果。事实上“胡桃”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磁山文化遗址之中,故此“胡桃”并不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所获。
张骞通西域后的汉代饮食之风
公元前年汉武帝刘彻为了,更加了解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亦或是想踏查西域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而为攻打匈奴提前做好准备。于是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而郎官张骞则应召而来奉命出使。
虽然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几经波折,但终于在公元前年不辱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张骞不仅了解了西域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也从西域各国带回了多种食物和种子。至此开启了西汉王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饮食变革风暴。
一、独具西域风情的美食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不仅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同时也为汉朝饮食习俗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一系列以“胡”冠名的食物,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入汉朝人的餐桌。一时间胡饼、胡饭被汉朝人当做主食,大有替代“五谷”之势。
1.胡饼、胡饭
“胡”是古代中国对西域各国的称呼,而胡饼则是一种类似“烧饼”,或者“炉饼”、“麻饼”之类的饼类食物。当然,也有人认为胡饼其实就是“馕”。汉朝通西域之后引进了芝麻,再加上本土的胡桃二者融为一体,做成馅料就变成了美味的“胡饼”。
而所谓的“胡饭”更是别具风味,简单说就是将烤肥肉、酸酱瓜,以及各种生菜放入饭中。这种感觉有一点类似于现代的卷饼,但胡饭必须要切成两寸小段才有灵*,然后就可以蘸着调料大快朵颐。
据说灵帝刘宏对胡饭就特别情有独钟,《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汉朝的统治者,其实对西域的风俗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2.汉代西域水果
张骞不仅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引入汉朝,同时也将大量的西域水果携带回国。番石榴、葡萄、“柰”、哈密瓜;扁桃、西瓜、无花果等独具风味的水果,其实都是张骞通西域之后输入的食物种类。“柰”一般指绵苹果或中国苹果的古称。
实际上如果从狭义角度上来讲,汉朝时期所说的西域其实指的是玉门关所在地,亦或是现代社会新疆等地。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就曾写道:“*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歌中提到的“玉门关”之外,其实就是古代社会中西域地区的代称。张骞不远万里将这些独具西域特色的水果带回汉朝,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感情可见一斑。这些西域水果在我国肥沃的土壤中,不仅生根、发芽、结果,而且还丰富了汉朝人的餐桌文化。
3.西域蔬菜
现在社会中都有各种技术都达到了巅峰状态,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便利,尤其是在饮食方面更是达到了物质最大化。大家餐桌上比较常见的茄子、*瓜、菠菜,以及扁豆、刀豆、蚕豆等都是西域特产。
也就是说在汉朝之前人们根本吃不到这些蔬菜,汉朝时期茄子被称作“胡瓜”,而且直到现在社会依然有很多地区保留了这种叫法。笔者认为餐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就是蔬菜种类极大丰富。
最主要是因为蔬菜在古代饮食文化中,不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也为古代餐桌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因为无论是蔬菜、海鲜还是肉类食品,都会被大家叫作“菜”。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蔬菜,在古代人餐桌文化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大家想要感受更加纯正的西域美食,实际上只要去我国新疆地区就可以实现这个梦想。因为在古代社会中西域实际上,就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新疆地区。清炖羊肉、大盘鸡、手抓羊肉、烤肉;手抓饭、烤包子、烤饼、烤鸡蛋等食物,其实都散发着浓浓的西域味道。
二、唐代诗人的西域情结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很多独具西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与饮食习俗,也随着张骞从遥远的西域来到汉朝。但是对西域最有感情的古人,其实还是唐代的边塞诗人群体。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不止一次,用诗文去歌颂西域的山水情怀。他在《从*行七首·其四》中,就曾表达了这种慷慨激昂的人文情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虽然这首诗描写的是唐朝将士,热血为国的战斗精神与爱国情怀。但是“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却写出了诗人对玉门关外西域之地的向往。他希望唐朝将士能够披荆斩棘,这样西域地区的独特风俗就会纳入唐朝怀抱。
结语
“西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地方。事实上如果按照现代学者的观点来看,“西域”就是现代社会中的新疆大部分地区。所以大家如果想感受飘逸着西域味道的美食文化,其实完全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目的地就是古代人民口口相传的“西域”,实际上古代西域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都是荒凉、孤寂、*沙漫天,唯一值得向往的就是西域美食和美女。想必古代帝王攻打西域除了*治考虑之外,或许也是为了品味西域美食尽揽西域美女。
秦筱《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秦筱《古代社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粗茶淡饭总相宜便服布衣亦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