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康路上党旗红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 [复制链接]

1#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509114.html

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右)指导菜农蔬菜种植。


  “七一”前夕,我们来到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何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在他的讲述里,我们厘清了何村的发展轨迹,探访到了何村家家有大棚、户户住洋楼,实现美丽乡村小康生活的诸多故事。 

大棚菜富了全村人

20世纪90年代,何村人人参与改革、锐意进取。贫穷使他们认识到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年,史安民当选何村党支部书记。面对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口人、亩耕地的大村子,面对村上没有主导产业、群众过着较贫穷日子的实际问题,史安民团结带领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一起思谋着村子的发展规划。
  年,政府号召种大棚蔬菜。年,史安民认准坚持“一村一品”大规模发展蔬菜大棚这一条致富的道路。他卖掉自家粮食当路费,带领6位村民小组组长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菜种植技术,并高薪聘请技术员,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和技术指导。他多次找相关部门寻求支持,跑信用社联系贷款,奔甘肃、四川、湖北等地购回钢丝、薄膜、竹竿、草帘,当年就发展大棚座,并很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村民看到大棚菜致富的前景,都开始动手建棚,一片片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年,大棚增到座。交通不便,给蔬菜的运输和销售造成障碍,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筹集资金余万元修通环村柏油路5公里、村组水泥路9.5公里,使运输蔬菜的大小车辆可以直达地头;设备不全,党支部就建成占地10亩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还配备了50吨的电子磅,大大改善了交易销售条件;信息不畅、产品滞销、菜价下滑,该村成立蔬菜协会,组织培训百余名经纪人,组织运菜车队,打开了销路,拓展了市场。
  此外,为维护菜农的合法权益,史安民提议及时成立村工会,帮助该村农民讨要工资、菜款、运费,打击坑农、毁农恶行,挽回他们的经济损失;为扩大影响,开拓市场,他又不断引进新技术,发展新品种,使蔬菜附加值翻番。

小康路上不掉队

“要让全村残疾户、贫困户都富裕起来,小康路上不掉队。”史安民说,“党支部把党员、干部动员起来,两委会一班人把大家组织起来,通过思想开导、技术培训、联系贷款、筹集资金,鼓励党员和干部开展‘一帮一’等方式扶贫活动,帮群众建棚脱贫。”
  原来靠修鞋为生的屈万里,一家4口有3人残疾,日子过得艰难。史安民资助他0元,又帮他联系了元贷款建起两座大棚,使其脱贫。随后,他又给全村21户残疾户、贫困户建起52座大棚。史安民还带动全街办、全区的大棚建设,使温室大棚短短3年内辐射到全区。现在,何村所在的通远街道大棚已达座,全区达1万余座。何村大棚菜的大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正成为高陵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和主打品牌。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近两年来,史安民又带领村民对大棚进行升级。人工拉帘改造成电动卷帘器,板打墙改造成半地下保温棚,竹竿土木大棚改造成不锈钢架,笨重易损的草帘改造成质地松软的化纤保温被,单一品种增加到有瓜有果的十几个品种……年,“大西安首届农民节”开幕式在何村举行,使这个村名扬国内外。

最美乡村在这里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史安民带领村两委会一班人,坚持“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六新”标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道路9.5公里,埋设排水管网5公里,修建5座公厕、6座垃圾台,安装了盏新路灯,自来水管网通进全村户,粉刷沿街墙体墙面3.8万平方米,拆除占道建筑平方米,新建沼气池50个,新建无害化厕所个,新建了1平方米群众文化娱乐场和米的文化娱乐墙,筹资30余万对村容村貌进行了绿化、美化。
  经过几年的努力,占地亩的何村新社区拔地而起,栋两层三层的连排楼房高雅大气。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商贸区一应俱全,污水处理到位,引入的天然气成为村民做饭和冬季取暖的清洁能源……特别是国内领先的智能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站,清洁环保,设施先进,成为省内外学习的典范。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在村文化娱乐场进行秧歌表演,打太极拳,举办交谊舞会。每年隆重举行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形成了讲文明、讲公德、讲和睦、讲致富的良好风气。
  眼下,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何村已成为经济强村、文化名村、生态大村,先后荣获“中国大棚第一村”“西安市最美乡村”“陕西省生态村”“省级小康示范村”“全国人居环境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手记党支部就是主心骨

■姚骏骊
  何村地处西安市高陵区最西北,从年起,村民就开始零星地种植蔬菜,但因规模小、品牌杂、产量低,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年,村党支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经过调研、考察、论证,根据本村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地下水纯净丰富,是典型的黄沙土农耕种植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大棚菜种植。经过15年的努力,昔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陕西无公害蔬菜基地。能有这样的变化,用何村群众的话来说:“党支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兴主业、建产业、具规模。何村共有口人,党员名。村党支部书记史安民认为,村民素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党支部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选品种、建大棚、找资金、寻市场,发展蔬菜主业,使群众致富奔小康。如今,全村人均大棚1.3座,户均5.6座,经纪人名,技术骨干名,日光温室大棚总数已发展到座,成为高陵区10万亩现代设施农业核心地带。
  做品牌、强特色、占市场。最初,何村蔬菜品种仅局限在黄瓜和西红柿两类。村党支部根据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科学发展,动员党员带头,向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水果黄瓜、礼品西瓜、甜香瓜、葡萄等名优品种的引进试种给大棚种植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该村还注册了“泾渭安民”牌商标,成立了日供千余箱礼品蔬菜的西安市安民净菜有限公司和会员突破户的何村大棚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区县农民相继走出了贫困。
  手拉手、齐步走、不掉队。何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何村没有外出打工人员,家家户户都在种植大棚菜。村上先后帮助残疾人、贫困家庭建起了21座大棚。在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党支部又将全村31名复转军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在管理上发挥作用。大家通过手机
  在何村的各个发展时期,党支部始终发挥着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成为何村群众的主心骨。用史安民最朴实的话来说,那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来源:陕西农村报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